阳泉有什么美食小吃?
山西是一个“面食的王国”,这一次壹周君带你来到阳泉👌
提到阳泉,壹周君脑海里首先就想到了平定砂锅,“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平定的砂锅亮晶晶......”,这首郭兰英老师演唱的山西民歌《夸特产》,应该是父辈们当年的流行歌谣吧😁
平定县的砂锅和黄瓜干,还有流行于晋中地区的阳泉压饼,这就是世人对阳泉美食的最初印象啦!
当然了,以上几种应该算是阳泉特产啦,当地人大家最常吃的,其实还是各种面食,就比如这种叫做“漂抿曲”的东东。
漂抿曲,阳泉人称它作“小河捞”,是用绿豆分与面粉混合和面,然后压制成的一种面条。因为制作飘抿曲要用到特殊的工具——抿曲床,这也是它区别于山西饸烙面的明显特征;又因为它煮熟之后置入汤汁之中,会像浮云一般飘起,所以得了“飘抿曲”这个如此雅致的名字。
阳泉人说“漂抿曲吃汤”,一碗原汁原味的鲜汤才是漂抿曲正宗与否的标准,必不可少的一样就是用豆叶菜制成的卤料,它是用当地的黄豆叶经加工后制成的,是飘抿曲绝佳的搭配。
然后就是平定过油肉,这也是山西最著名的一道菜,号称“三晋一味”,在山西各地都有的吃,其特点就是色泽金黄,咸鲜微酸,汤水分量多,搭配白米饭吃才算完美!
虽说全国各地的山西菜馆都有这道菜,但基本都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正宗的过油肉只看师傅的“过油”手艺过不过关,然后辅料就是鸡蛋,蒜臺和黑木耳,不会多一样。
阳泉还有一种用土豆、玉米面和蔬菜混合制成的面食,叫“糊嘟”。旧社会是穷人吃的,如今被改良成了特色主食,还有配套的蘸料,口感软硬适中,还有减肥的功效。
至于“莜面栲栳栳”,是阳泉盂县的一道特色小吃,栲栳是指用柳条编成的”笆斗”,“栲栳栳”就是长得像”笆斗”的面食。制作时面片要用手指卷成圆筒状,一个挨一个地排列在蒸笼上蒸熟,感觉就像是马蜂窝😁吃的时候直接盛碗里,浇上卤汁和香菜即可。
大家好,我是小福,有朋友聊到这个阳泉得美食文化,哈哈这可算是找对人了,纯正的吃货一枚,这就把知道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首当其冲的肯定是老陈醋呀,这个大家都知道吧,名声在外,哈哈,然后就是平定过油肉,山西特色菜肴,历史上这道菜就是来自晋东名城平定,特产酿***过年必吃的,还有就是粉条豆腐丝,做法独特昂,黄瓜干以及焖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呢,还有一个需要知道的是在阳泉,有一样别具风味的面食叫“糊嘟”。有着特色的蘸料和软硬适中老少咸宜的口感,受到广大山城人民的青睐。这块小福就是有点吃不惯了,哈哈没有口福呢,总之美食还有很多很多,小福就不一一说了,已经留口水了有木有,剩下的留给大家补充吧,记得留言评论哦。
粉条豆腐丝,是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的传统特色美食之一。粉条豆腐丝是以粉条和炸过的油豆腐丝为主要原料,配以葱、姜末、蒜末、花椒、大料、酱油、陈醋、香油等原料制作而成。食用时,夹起菜来要等一下才入口,以免烫嘴。
盂县卤土豆,是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的特色美食之一。盂县卤土豆是以土豆为原料,放入锅中大火煮开,改中火煮十分钟,捞出沥干水分,然后放到油锅里炸至表皮微皱时捞出,控干油待用。另外拿一口锅做卤水,把花椒、八角、葱、姜、蒜、糖、盐、味精、芝麻、孜然、可乐、酱油等放入锅里,放入炸好的土豆,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煮二十分钟至土豆软烂即可食用。
平定黄瓜干,是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的传统特色小吃之一。平定黄瓜干是以平定黄瓜为原料,加工时,先刮去黄瓜外皮,然后顺长分为四条,放在架杆上,用炉火烘烤制成。烤好的黄瓜干密封于大缸内,可随食随取。食用时,将黄瓜干用冷水浸泡后冲洗干净,用佐料腌制成香、甜、酸、辣等多种口味的小菜,吃起来外韧内脆,别有风味。
枣介糕,是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的传统特色美食之一。枣介糕是用黄米面和枣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过程简单却难以拿捏好和面的度,要经过不断的摸索才能掌握好。枣介糕平时很少见,一般在婚宴上才出现,是盂县美食的代表之一。
阳泉压饼,是山西省阳泉市的传统特色小吃之一。相传唐代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时,曾以此饼为行军干粮让军士食用。阳泉压饼是用玉米面、苦荞面、高粱面、小麦面等材料,***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吃起来具有薄、香、酥、脆等特点,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阳泉人最喜爱吃的美食小吃莫过于“抿圪斗”了。
抿圪斗造型独特、多种多样,有酷似剔尖的,有圆形的,有扁形的,其中最正宗的“抿圪斗”是“两头尖尖中间圆扁”形状的。
形状优美的抿圪斗浇上自己喜爱吃的臊子,既筋道耐嚼又柔软滑口,其中白面加豆面的抿圪斗最受人们欢迎,盛上一碗两面抿圪斗,小麦清香味和豆面独有的香味扑面而来,真正的令人垂涎三尺,无论男女老少,手端一碗抿圪斗,大快朵颐地吃,是非常快乐的。
抿圪斗的功效在于易消化、养胃,冬天食之驱寒增热,夏天食之避暑降温,是普通百姓喜欢吃的农家小吃,更是体弱多病、牙齿不好的老年人的最爱。
抿圪斗制作非常简单,有纯白面的,有白面加豆面的,有白面加玉蕉面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还有玉蕉面加榆皮面制作的。
榆皮面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是啥东西。
榆皮面顾名思义就是榆树皮晒干磨成粉,具有很强的粘性,掺和在玉蕉面里起粘合作用。
榆皮面主要营养成份是膳食纤维,由糖蛋白和多糖组成,是制作简单的“食物胶”,以前的农村人都会做。现在的人几乎不吃榆皮面了,有些农村老年人偶尔还吃。
抿圪斗制作非常简单,面盆里盛入白面、豆面,比例大约是7:3,慢慢倒入清水,一边倒水一边用筷子搅拌,搅拌成稍微软的面团就好了。
制作抿圪斗的工具是抿床和抿锄。
把和好的面团放在抿床上,用抿锄用力往下边推边压,面团顺着抿床上的小孔被迫溜进开水锅里,溜进锅里的抿圪斗,七上八下,时而聚在一起,时而四处漂撒,就像是小河里的蝌蚪,很是壮观。
大约煮两分钟就可以用笊篱捞出来,盛到碗里,浇上臊子,撒上预备好的“芝麻、生葱、生辣椒”,倒上醋,香油点缀,一碗香喷喷的臊子抿圪斗面就制作成功了。
臊子也是多种多样,有过油肉臊,有炸酱臊、有西红柿炒鸡蛋臊、有蔬菜臊,根据各人口味浇上不同类型的臊,阳泉人最喜欢吃的还是酸菜丝丝臊子,炒上一锅自家腌制的茴子白叶酸菜,真是爽口。
白面搅豆面制作的抿圪斗是阳泉地区的地方小吃,别具一格。
秀英,你好!美食坐家衷心感谢你这几天带着我在你土生土长的家乡――阳泉,让我吃了那么多美食小吃:漂抿曲、过油肉、糊嘟、酿***、粉条豆腐丝、黄瓜干……不行了,我这个吃货已经又开始流口水了!所以,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吃过的舌尖上的阳泉美食小吃。
一、漂抿曲:
走进山西阳泉,不吃阳泉独具地方特色的漂抿曲,就相当于没有到过阳泉。漂抿曲,亦称小河捞,大约从明朝开始风行于阳泉。制作这碗面主要是在绿豆粉中掺入少量的面粉,然后放到一起和面,然后在利用阳泉地区特制的抿曲床子进行压制而成。放入锅中煮熟后捞起,加入各种调料配成的汤汁中,飘起如云,故又称“飘抿曲”。整个面条长如挂面,细如毛粉,清香可口,鲜味扑鼻,富有营养,特别的好吃。
二、过油肉:
过油肉这道美食,其实全山西都有得卖,但阳泉的最为正宗,从选料到制作上都与众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主要原料就是瘦肉,切片之后再挂浆、拉油,炒制时再搭配上一些黑木耳、蘑菇、冬笋等物。肉质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有醋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
三、糊嘟:
在阳泉,有一样别具风味的面食叫“糊嘟”,但味道一点儿都不糊涂。糊嘟是人们用玉米面做出来的一种面食,原本是山村苦寒人家的日常食物,但因其特色的蘸料和软硬适中老少咸宜的口感,经过了厨师的改进已光荣地进入到阳泉的很多餐厅饭店,有些饭店还把糊嘟作为特色主食隆重推出,受到好吃嘴的青睐。
四、酿***:
阳泉方言中,酿***的“酿”读作rang,主料选褪皮的猪五花肉剁馅,用姜末、葱花、花椒大料水等调味,再拌入鸡蛋搅匀,用少量生粉粘合,最后将肉馅做成丸子上蒸锅蒸。蒸肉丸时蒸锅的篦子上铺整片***叶,肉丸七成熟即可出锅,接下来将肉丸置于碗里,上铺***细粉丝盖平碗口,碗内加调味汤料入蒸锅继续蒸至肉丸熟透出锅。这道菜的特点是,蔬菜尽得肉香,肉借助蔬菜增色去腻,两者荤素搭配相得益彰,回味无穷。
五、粉条豆腐丝:
粉条豆腐丝是阳泉的一道传统美食,主料是粉条和油豆腐丝。成菜特点是:豆腐丝是炸过的,外脆里嫩,菜看着很温和,没有一点热菜的感觉,但菜上桌的时候还千万不要着急吃,小心会烫嘴。所以,地道的饭店都会说,我们做的是不冒烟的正宗粉条豆腐丝。
六、黄瓜干:
黄瓜干以清脆、爽口、香醇味厚、食用方便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清朝被定为进贡皇室的物品,享有“龙筋”之誉。阳泉的黄瓜干和其他地方产的黄瓜干是不一样的,其他地方产的黄瓜干是片状,而阳泉产的黄瓜干是条形。食用的时候,先将黄瓜干用冷水浸泡12小时左右捞出来,冲洗干净,控净水,加工成形,用佐料淹制成香、甜、酸、辣等多种口味的小菜,吃起来有外韧内脆的特别风味。
三晋阳泉三八席,女婿上门团圆宴。***过油肉菜香,酱烧豆腐丝美味。天冷点糊嘟素香,过油肉拉面暖胃。酸菜圪斗香美味,枣糕喜庆步步高!要问美味哪里吃,阳泉人民欢迎您。
阳泉盂县有什么好吃的美食?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个大家都没有吃过的盂县美食--黄瓜干。
说其黄瓜干,大家肯定觉得小编说的是平定的黄瓜干,平定黄瓜干已经名声在外,还是当年的贡品,小编不说了。之所以要说盂县的黄瓜干,主要是指的盂县人自家做的黄瓜干,虽然不会买卖,但吃起来却十分清脆、爽口、香醇,“龙筋”之誉盂县黄瓜干也可称的上。
盂县的黄瓜干主要就是每年夏天,农民将新鲜的吃不了的黄瓜收集起来,经过浸泡、焯水、阴干、着色味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而成,然后放到冬春时节食用。这些黄瓜干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多氨糖、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在春秋时节食用,不仅能够满足对蔬菜的需求,还仅能促进肠胃蠕动,降低胆固醇,防止冬天春天因缺少蔬菜瓜果而造成的营养短缺,是当地农民冬春时节打牙祭的美食。
山西阳泉盂县美食特产十分丰富,好吃的多的不行,壹周君亲尝的有莜面河捞和莜面窝窝,这是是盂县的小吃。
河捞就是用莜面做成的面条,面条劲道十足,爽滑可口,将面条加上当地特产的芥花,再加上山西特产的老陈醋,加入黄瓜丝或绿豆芽凉拌即可。
莜面窝窝的吃法是将已经蒸熟晾凉的窝窝切成薄片,待油烧到八成熟时放入葱,姜,炝锅,待窝窝片充分加热后,浇入蒜醋汁,翻炒几下即可出锅。
还有好吃的仙人红薯,阳泉市盂县仙人乡的特产。仙人乡海拔低、积温高、土地透气好,这些独特的地理,成就了仙人红薯的优良品质。仙人红薯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仙人红薯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盂县仙人乡狮子神村海拔低、积温高、沙土地透气好,这些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就了贞祥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红薯产品的优质。这里的最最甜口!
作为盂县历史悠久的地道中药材,盂桔梗这种具有乡土气息的草本药材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桔梗,别名白药、和尚头,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于草丛中,一种中药材还是盂县的十大特产之一。
枣介糕,对于盂县人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美食。每逢结婚这样的大事,每家每户的饭桌上,都缺少不了这一道美食!
其实,枣介糕和年糕相差并不大,而且都是粘粘的那种,只是主料不一样而已。枣介糕是用黄米面做的,而年糕是用江米面做的。
阳泉市盂县张大虎月饼是当地老字号月饼,数代人做月饼,乡亲们总会到这里加工月饼,这里加工的月饼独特味美,加工程序精细,原料天然,是百姓最喜爱吃的美食之一。月饼***用水面包油面等工艺,馅儿是核桃仁等配料,酥香可口,赞不绝口
看了大家的回复都挺好的,我说说我的建议吧,土生土长的盂县人,现在外打工,特别想念老家饭。玉米面酸菜饸捞,烫面角子,窟磊配上盂县特色土豆擦丝辣椒,红绸饭,菜稠饭,玉米面酸菜凉粉,红豆汤,海带土豆片肉哨子拉面,枣介糕,黄儿,饼则,芥末凉拌油麦河捞,猪头肉水菜,羊肉炒油麦窝窝,还有火锅子,等等,这些都是家常能吃到的[玫瑰]
说到山西,人么一想起的就是山西的面食,品种之多,让人眼花缭乱,而吃起来更是虽然只是由面粉制成,但是吃起来也是爽滑劲道,让人吃了再也不想吃其他地方的面食。但是在山西有这样的一个地方,虽然也是以面食为主,但是其他的美食,同样让人闻之香气,再也不想回来,只能够说一句,好吃极了。这里就是山西盂县。
盂县,属于山西省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地处太行山西侧,这里最负盛名的大概就是这里的花椒和土豆了,所以当地人也就能够用物至极,用土豆能够做出来各种各样的好吃的。土豆丝饼,顾名思义就是用土豆搓成丝然后做成的饼。这种饼只是稍微裹了一点面粉,但是等出锅了却是让人吃到再也不想吃其他饼,外层是脆的,焦黄酥香,加足了油的土豆丝饼吃起来更是外表酥脆,内里却是软糯糯的香甜,简直是吃起来爽到不要不要的。
还有各种各样的好吃的,这里也盛产玉米棒子,所以这里的玉米也是软糯糯的,吃起来也是一个接一个,还有莜面栲栳栳等各种各样的地域特色小吃,想起来,口水都流了下来了。
盂县的美食特别多,椒叶窝窝、糊糊、枣介糕、莜面河捞、油糕、南瓜小米粥、羊肉栲栳栳、炒不烂、干煸土豆丝、土豆蘑菇炖粉条、山药丝饼、莜面鱼、回锅肉、盂县卤土豆、松仁玉米等,这些都是盂县本地的一些小吃。
其中不多见的是椒叶窝窝、枣介糕、山药丝饼以及盂县卤土豆,这四样小吃比较有特色,其它小吃在山西乃至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吃法。
椒叶窝窝是盂县特有的一种美食,最主要的一种原料便是花椒叶,花椒是盂县的特产,椒叶窝窝便是用花椒叶和玉米面,加入食盐,和面捏成团,进锅蒸熟。枣介糕也是盂县家喻户晓的美食,家有喜事一定要吃枣介糕,其原材料是黄米。
山药丝饼依然会用到花椒粉,还有辣椒粉,但是不加面粉,就是光山药丝烙成的饼。盂县卤土豆是用小土豆加入各种调料,卤制而成。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花椒和土豆都是盂县的特产,此外还有仙人红薯、北乡柿子、盂县葵花籽、莜麦棒子等,也都是盂县特产。
阳泉特色小吃飘抿曲作文?
阳泉漂抿曲长如拉面,细如毛粉,入口柔软光滑,豆香醇厚,不但吃着清香爽口,味美不腻,而且有清热助消化作用。故为阳泉名吃。 飘抿曲,亦称小河捞,大约从明朝开始风行于阳泉。飘抿曲是以绿豆掺少量精白面粉和面,经特制抿曲床压制而成。煮熟后捞入各种调料配制成的汤汁中即可飘起。阳泉美食飘抿曲长如挂面,细如毛粉,清香利口,鲜味扑鼻,富有营养,风味别致,还具有消火消暑之功效。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在《小河捞记》中赞美它的美味,至今抿曲仍香飘山城。 阳泉美食漂抿曲是平定古老而典型的风味面食,亦称小河捞。有千年的历史。其既可作主食、亦可作汤面,既见于宴席,也是家庭常食。漂抿曲一般用豆面制作,用如挂面一样细的细抿曲床抿到开水锅中煮熟后,把滚开的煮汤舀到已经下好佐料的碗里,再把熟抿曲捞进碗里,抿曲就漂在碗里的面汤上了。所以叫“漂抿曲”。漂抿曲的味道好不好?抿曲能否漂起来?
秘密全在于放酱、醋、香油、盐、葱、芫荽等佐料搁多少与先后次序中。
漂抿曲在面食中也颇有名气,有可能不及刀削面那样的出名,但漂抿曲的独特的做法引来了很多食客的喜爱。
阳泉油布袋的做法?
油布袋又名砍三刀,色呈金黄,绵甜利口,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又因其吃起来油香四溢,故又称“油布袋”。
布袋子的做法很有讲究。面如何发,若与玉米面掺和要多少比例,炸的时候也要巧妙掌握火候。
油布袋是阳泉盂县农家一种传统小吃,其做法较为独特。做油布袋所用的原料,以黄米面为主,配十之二三的玉茭面或白面,两面相和,加水拌匀后放入瓷盆发酵(一般要隔夜),第二天,将发酵好的面坯里放入适量碱水和糖反复搋,直至非常匀润且酸碱度适中。
搋面的同时,将柴火盆点燃,用一大铁锅盛油置上,继续用旺火烧,待锅里油沸时,可将和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搓成条状,每虚切三刀后砍断,深度为二分之一。
分离后稍加曲捏,使其四趾明显分开突起呈弯曲状,样式别致,可谓独一无二。因它的背上有三个刀痕,人们也形象地叫它“砍三刀”。
1.将玉米面、黄豆粉倒入盆内,用温水和匀,放入发酵粉搅匀,盖上布,饧约1小时。
2.净高压锅内壁锅底抹上花生油,烧热后,把饧好的玉米面团分成小块,每一份在两手中间揉成圆形,平放在锅底用手按干,制成饼子形,锅内摆满制好的饼子后,盖上锅盖,加上高压阀,2至3分钟后,打开锅,在饼空隙处小心地倒些沸水,水至饼子的一半即可,盖上盖,加上阀,几分钟后,听不到锅内的响声即取下阀,改用小火,待水汽放完后,即可铲出。
1.将玉米面粉和黄米面粉掺合在一起,加水和成软面团,发酵后对好碱,再把红糖揉人面团中,再放人一点精盐揉匀。
2.面团揉搓成2厘米粗的条,切成6 厘米长的段,再在面段上均匀地切三个刀印。
3.切好的面段放人热油锅内,炸成金红色捞出,食用时上笼蒸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