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小吃两面三刀做法?
将玉米面粉和黄米面粉掺合在一起
2
/5
加水和成软面团,发酵后对好碱,再把红糖揉人面团中,再放人一点精盐揉匀
3
/5
面团揉搓成2厘米粗的条,切成6 厘米长的段,再在面段上均匀地切三个刀印
4
/5
切好的面段放人热油锅内,炸成金红色捞出
5
/5
食用时上笼蒸20分,蒸透后出锅即食,口感绵软劲道
1.准备400克普通面粉,加上三克无铝泡打粉,加上40克食用油,口感会更酥。加上150克的麦芽糖,100克的冷水,搅拌到没有干面粉,下手揉成稍硬的面团。酥面就做好了,密封松弛15分钟。
2.准备40克的普通面粉,加上20克的清水,搅拌成没有干面粉。撒上一把芝麻酥香,加上十克食用油,下手揉成稍软的面团,皮面就做好了,同样密封松弛15分钟
3.十五分钟时间到,把松弛好的酥面按扁擀成长方形大方块儿。厚度大约六毫米。在案板上面抹点油防沾。把面皮也擀成和酥面同样大小的长方形面片。吧酥面叠在上面,整理一下,翻个面,小心一点,不要拿破了。
4、把边缘不规则的面片儿切掉,整体呈长方形。切成两厘米宽的长条,把它们对整齐。然后切成小正方形。把方块散开,以免粘连在一起。在上面划上三刀,这样更容易炸熟和入味,不要划透,不然容易断开。全部都划完。
5.锅里油温烧至微热的时候下入面块,轻轻的拨动以免糊底底。面块会慢慢膨胀浮起。看到有炸的不均匀的,就用筷子不动一下。炸到颜色深黄捞出来备用。
6、另起锅,倒150克清水、120克白糖、150克麦芽糖,中火煮到沸腾。稍微搅动下,保证全部融化,转小火再煮上五分钟,煮到泡泡变多变密关火。
7、倒入炸好的方块儿,再撒点芝麻,翻拌均匀。这时候吃口感是酥脆的,盖上盖儿焖三个小时以上,让面块把糖液全部吸收,这样更加入味儿,并且酥软。中间也是可以偷偷翻动几下,效果会更好。
满族有哪些传统美食?
黏糕
是将黏黄米磨成粉,和好后做成团状放锅里蒸煮,煮熟后蘸上白糖。入口香甜,口感滑腻劲道。
苏叶饼
也叫苏叶饽饽,现在大概只在辽东农村才能见到。用黏黄米或黏大米粉做成小饼状,包上红小豆馅或苏子籽儿,团成半月状,外包苏叶,放在锅里蒸熟即可。苏子是辽东特有的一种草本植物,其籽儿浓香,其叶芬芳,制成的苏叶饼具有特殊的芬芳清爽味道。苏叶只在仲夏才能长成,因此这道点心有季节性。
萨琪玛
又名金丝糕,“萨琪玛”是满语。这道糕点目前最常见,超市里就可以买到。主要用面粉掺入糖稀、青红丝、果仁等油炸而成。该点心甜脆可口,是旅游、待客佳品。
菜火锅
满族人的肉食以猪肉为主,酸菜火锅主要原料为肥瘦相间的猪肉片,加以大***腌制的酸菜切成丝,加以各种佐料,放入铜火锅内煮熟,蘸蒜泥、酱油等各种调料食用。该火锅是冬季很好的一道菜肴。隆冬天气,一家人围坐炕上吃热气腾腾的火锅,其乐融融。
黏豆包
是将红小豆蒸煮熟透,捣烂后作馅,将黏黄米或黏玉米磨成粉,和好后团成团状,内包红小豆馅,放锅里蒸煮而成。其特点入口香甜,口感好。
材料跟豆包相同,但包好后捏成象棋子大的饼状,将锅内放入豆油,豆油热后,将其放在锅里煎制而成。其特点外焦里嫩,入口香甜。
油炸糕
材料、捏制形状与火烧相同,不同的是要放入热油中炸制,炸到表面金黄酥脆即成。其特点也是外焦里嫩,入口香甜,因为费油,从前只在年节时制作,如今在食品店、早餐摊上已很常见。
豆面卷子
用黏黄米、黏玉米或江米(即黏大米,糯米)磨成粉,和好蒸熟后,用擀面杖擀成几毫米厚薄片,将黄豆炒熟磨成粉,跟白糖一起撒在表面上,卷成卷,然后切成块状即成。它还有个特别形象的外号,叫做“驴打滚”。起因是驴子为去除身上***,解痒痒,经常会在地上打滚,搞得浑身尘土。
满族的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1)萨其玛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萨其玛”一词,最早见于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大学士傅恒等所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萨其玛,把白面(指用鸡蛋和好的)经芝麻油炸后,于糖稀中掺和”。 因为这种食品在制作过程中的最后两道工序是:切成方块,随后码起来。“切”字在满语中是“萨其非”,“码”字在满语中为“玛拉穆毕”。由此观之,“萨其玛”一词,是提取了这两个词的主要成分,缩写而成的。
(2)酸汤子
“酸汤子”是在满族众多的风味饮食中,人见人馋,过“口”不忘的一道美食。将玉米用水泡涨后,用磨磨成糊状(俗称水面),放到微有酸味时做汤吃。“酸汤子”最大特点是爽口、调胃、营养丰富,有通脾健胃、消乏解渴之功效。
(3)白肉血肠
白肉血肠是东北十分受欢迎的地方菜,它的特点是:肉香满口,鲜而不腻,红白相间,色彩艳丽。把片好的白肉和切好的血肠,加酸菜丝,下到肉汤或鸡汤中,调好烹熟即成。这道菜做法简单,口感鲜美,既可待客,也可家常食用。
(4)酸菜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即酸菜)为主要蔬菜。酸菜可用熬、炖、炒和凉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锅别具特色。配菜也可用来做馅包饺子。东北地区的满族,每户腌渍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5)饽饽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6)驴打滚
“驴打滚”是个汉语名称,但它是满族人的传统食品。满族人称它为“飞石黑阿峰”,也就是粘米面糕,豆面糕。其优点是消化的慢耐饥饿。因为满族及其先人们,其***生产和游牧的生活方式决定他们长年奔波在深山老林,或远离村庄,为避免挨饿,喜欢吃耐饥的粘食。就是把黄米面用水和匀,中间裹红豆冰糖馅卷成卷蒸熟,再将炒熟磨细的黄豆面放在笸箩里,将蒸熟带馅的黄米面糕,放在豆面上滚动,然后切成段即可。这种面食最后制作时,确实像毛驴打滚一样翻来滚去,才能粘上***的豆面粉,称其为“驴打滚”,可谓形象逼真。
你好!我是东北厨子大鹏!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满族的传统美食大概有:
1:驴打滚
2:小肉饭
3:布缩衣(酸菜白肉)
4:煮饽饽(饺子)
5:酸汤子
6:豆干饭
7:豆糕
8沙琪玛
9:酸菜火锅
10:虎皮肉
11:炸豆腐干
12:湖米奶茶
13:炒雪花(炒豆渣)……
我所能知道也就这些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传统美食的传承与保护?
将传统美食与新时代融合。坚守纯真口味,传承深远文化,不断淬炼制作工艺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突破,推陈出新,从口味、制作工艺、原材料上下功夫,***集百味食材,博取百家之长,用美食唤醒现代人对千年辉煌历史的回首,也让廉州文化走向更多人的视野,占据新一代年轻人的心智,传递廉州传统文化的情怀。
在传统美食的传承与保护方面,面对传统美食的传承我们不能躲避我们要积极面对,积极的去传承传统美食的做法,在保护面对传统美食的诋毁我们要积极指出并大力宣传我们的传统美食让大家见到传统美食的美。
民间宴席“八大碗”,你们那是哪几道菜?
●“八大碗”是民间厨子的行话,指的是硬菜套装格式,席面的核心大菜,一般八个,用碗装,所以叫“八大碗”。
各地的物产和饮食习惯,决定了硬菜内容,鸡鸭鱼肉、炖炸烧蒸、甜酸苦辣各不同,但是格式基本一样,都有“八大碗”的款式。这里分享信阳光山民间宴席八大碗。
⒈宴席概况。光山传统席面,一般的十六道菜,俗称“七大盘子八大碗一主食”。这十六道菜分三个层次:四道凉菜;四道热炒;八个大碗。其中的四个热炒里包括一道主食,算不得菜,所以称做“七大盘子八大碗”。
⒉宴席内容。桌面菜式的内容没有一定之规,根据当时季节食材、家庭情况和宴席的性质,随即而定,但是十六道菜不能变,是标配。只是上菜顺序有讲究,最重要的是第一道热炒,标志着本次宴席的性质,是喜事还是忧事。
⒊上菜顺序。按着习俗惯例,最先摆定四凉菜,客人落座,斟酒,然后陆续上热炒,每隔五分钟上一道。第一道热炒上桌后,客人举筷开吃。这第一道菜最关键,标志着本次宴席的性质。如果是“白事”,第一道就是炒鸡,“红事”是鱼。热炒后上馒头或点心,当主食。接着就是八大碗了,主角登场。
⒋八大碗。八大碗由炖菜、蒸菜和汤组成,一般格式为“三蒸四炖一汤”。蒸米粉肉、蒸圪炸鸡、蒸块鱼;炖牛肉、炖猪肚、炖鸡、炖猪蹄;最后一道鸡蛋汤。炖菜、蒸菜都有数十种菜谱可选。
⒌宴席性质。也就在二十多年前吧,信阳各县的农村县城,百姓家里有事了,还都在家做菜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宴席主要分红、白两种类型,“红事”包括结婚添子、乔迁新居、高升庆寿、高考命中,所有值得庆贺的喜事;“白事”就是家里有人去世,这个还有分别,白事里有喜有忧。八十岁以上老人去世,叫做“老喜丧”,白事当做红事办。还有老人病愈和家里其他重要成员大病初愈,捡回一条命,要摆喜宴感谢病中探望的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