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历史上最风流的读书人是谁?
风流最是苏东坡
卢秀辉
风流者自风流也!
风流有两种,皮相的风流,内在的风流。
皮相的风流,如柳三、唐寅之类的。柳三,写词换酒,写句赢来生前身后名,醉卧红楼,勾留柳巷;唐伯虎更是娶了十个老婆,而当年的苏州,更是风流尽在江南岸,小楼一夜留风情。然而,这只是外在风流。柳三变,词坛领袖,脂粉堆里的祖宗,一声吟唱,勾得多少女子的性命?唐解元,诗书画、道德文章,都拿得起放得下,多少少女的梦中情郎。在我眼中,只不过风流才子。
真风流者,苏东坡也。做官,至大学士,几人能到?充军,充到海南岛,衣食无着,如此大起伏,几人能有?写文章,写成了唐宋八大家,而这八个人中,一个是他爸,一个是他弟。唐宋600多年间,写文章的出了八大家,三大家其实是他一家,你说厉害不厉害?写诗,叫苏体,自成格调。写词,叫苏词,开豪放派,成了祖师爷了。写字,成宋四家,苏、黄、米、蔡,后面三个合起来到不了苏东坡。黄山谷是他正式的学生;米元章写书法,没有苏东坡的教导,成不了米芾;蔡京或蔡襄,就是苏学士的后进,不值一提。画画,首写朱竹,朱竹一出,人才醒悟,硃砂能画竹。古今、天下、中外,有如此风流人物吗?
东坡落魄,每出诗文,天下风传。神宗常问:“苏学士可有诗文?”值守太监常为摇头叹息。
苏东坡因在惠州造屋,钱钞为之花光。屋刚成,又被贬至海南岛。苏东坡到海南岛以后,曾在诗中论海南“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另还有诗中写道“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东坡无钱无物无粮,最要命的是居无所。儋州读书人听说后,众人齐聚,用芭蕉为其筑屋,如此困苦,苏东坡居然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风流不?倜傥不?
他的妻也好,妾也罢,对他好的那是一等一的,人生若此,还不风流?所以,我说,风流最是苏东坡!错吗?
苏东坡一生只做错了一件事,在政治上。不应该和王安石为敌,耽误了中国!
匆匆为文,见谅!
最风流的读书人首先风流看怎么解释了要是广义的讲,向***所说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的正能量的风流人物,我认为***,周恩来无出其右了,要是说那些有风流韵事,风流债务的人那应该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吧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柳永出名的《雨霖铃》,高中还学过他的《望海潮》,读罢都挺有一番感慨滋味。那时候也独爱这两首词,背诵一遍又一遍,有时候还拿来练字。记得语文老师曾讲柳永的词是“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因为柳永写的很多词都是为青楼歌姬写的歌,所以被歌姬表演出去后,很多人都会唱他写的词。
柳永终其一生,在文学上的贡献极大,但在他一直心心念的官场上却一直不得志。他更是有“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称号。因为屡试不第,柳永纵情风月场所,身在其中也感到那些青楼女子生活不易,和接触到底层社会人民的艰辛。于是多为感慨,作词表达的同时帮助那些歌妓。但身处久了,情场浪子也就不可避免。主要是皇帝知道了,更觉得柳永的词过于低俗,于是下旨永不录用,让他填他的词去吧。
于是一个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就这样开始了,他对宋词的改革创新贡献极大。世人看他依恋于烟花柳巷红尘之地,觉得他是一个风流人物。其实在他自己看来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他一生写了许多世人认为的风流词,人们也误以为他的生活也是风流快活,让人羡慕。实际上柳永死后,没有一人悼念和送葬。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个伟大的文学家,生前好友也没有一人为他送行。只有他曾经帮助过的,几个红颜知己歌妓众人集资安葬了柳永。真是可悲可叹的一生!柳永,看似风流人物,实则也是一个郁抑不得志的文人骚客!
在《让***飞》这一部作品中,姜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的?
《让***飞》暴力美学与自恋情结的混搭
具有较高审美能力、从事艺术创作活动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无疑,姜文算一个。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精心创作并高调推出《让***飞》,把惊艳、***、暴力、***、***、滑稽等杂乱无章的东西一股脑地塞给你,于是大众狂欢不已,粉丝疯狂解读,闹得不亦乐乎。
我说姜文是自恋的,因为他有自恋的资本。从演员到导演,从国内到国外,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奠定了在电影界的坚实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个人意趣。《让***飞》中有许多场景和情节的创设,有一厢情愿之嫌。比如,一把斧头绊倒了火车,而且火车一百八十度大翻转落到河里,现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鹅城四面环水,是个真正的孤岛,美丽得有点离谱;被打成筛子眼的铁门,原来只是薄薄的铁皮门,抛却其中的隐喻不谈,只能说明黄四郎有点“弱智”,安全意识太差了;城中百姓极少,即使出现,都光着上身,穷人穷到这个程度也太直白了,等等。影片中,还有许多场景和情节是姜文刻意加入的,显得生硬。比如马拉火车、翱翔的鹰的“前后呼应”,有点落入俗套;日本元素的多次出现,不管是城门口的白面女击鼓,还是黛玉晴雯子,还是介错文化的推广,姜文的这种“偏爱”让人不解;为唤醒民众打倒恶霸,张牧之在演戏广场先洒银后倒枪,再声嘶力竭的大喊,这种设计的确有点另类,这种智慧其实并不智慧;黄四郞找个替身,倒底有多大用处我不知道,很可能是为充分发挥发哥的演技而设。强烈的自信和特殊的偏爱,可以成就一个人,但有时也会被解释成自负傲慢、妄自尊大和玩世不恭。
我相信,姜文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始终在以自己的标准来拍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官与匪的江湖故事,回顾历史,关照现实,体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英雄观。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说:“他
的态度是诚恳的,情感是强烈的,正因为他本人有这样的主观心象,出自他手下的好多***作品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给人带来丰富而美好的内在体验。”这话有几分道理。
你好题主!我来说一下我的见解。
许多知识分子心里都藏着一个民国梦,或浪漫或混乱。姜文导演十分偏爱讲述发生在民国的故事,《让***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构成了他的“民国三部曲”序列。 2010年的《让***飞》是“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深受大多数观众喜爱、被许多人封神的一部。
姜文的自我表达欲望极为强烈,甚至可以说是“自恋”,他让整部影片充满了男性荷尔蒙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浪漫的想象、精巧的构思设计、黑色幽默的情节,以及脍炙人口的台词,使影片笑点密集,隐喻深刻。看上去荒诞不经的故事,经过他的设计,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与多重可供解读的隐喻。
影片结构完整,叙事节奏紧凑,全程高能,狂欢化的表达能够快速带动观众的情绪,也最能使观众产生无限的***。
姜文在《让***飞》这片电影里边。***用的是暗喻的方式。飞驰的***是不能停顿的,也不会放慢速度的。他有一个运行的过程。就像他把黄四爷逐渐的在鹅城的势力分解。直到最后的瓦解。有些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懂得釜底抽薪。
周邦彦与秦观的作品被比喻为“淑女”和“***”,有道理吗?
秦观词抒情委婉、语言精巧、韵律谐美,是北宋重要作家、词人。秦词中当然未脱离别幽怨、男欢女爱传统内容,但不能就此说他是"***"词人,这是恶意贬低。周帮彦作品在婉约词中被尊称为"正宗",主要是他的作品格律严谨、语言曲丽精雅,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他与秦观词风格有异,也可以说各有千秋,不能扬周贬秦。
这个问题不仅没有道理,而且相当的无理,也更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好像记得王国维先生有这么一说,但说的不是这么直接,对应的人物也弄反了。反而是对秦观很推崇,作品似淑女,周邦彦的作品到似倡伎,但是这个词,也不是题目上***两个字,至少在偏旁上也是把女性当作人看待。
周邦彦有和京城名歌姬李师师的故事,留下作品,少年游。秦观有和江南名歌姬琴操姑娘的故事,留下作品,满庭芳。两位佳人都不能算是淑女,但也不是***,而是歌姬,角色的定位都不对,怎么比对?谁俗谁雅无所谓。
少游,美成的写作风格其实都是一路的,之所以对他们俩存在偏见,完全是他们的老师柳永,柳三变一直不遭人待见。把男性作者分到什么婉约派,这种明朝人的叫法,该结束咯。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音乐家,婉约派集大成者。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严谨,语言曲丽清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中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是公认的负一代词名词人。在北宋影响甚大,作品〔***居士集〕已遗失,今存〔玉片集〕。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少游,别号邗沟路上,也称淮海先生。今江苏人。
秦观所写的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他长于议论,文丽新颖,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其以婉约派词驰名,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3卷,〔劝善录〕〔逆旅集〕等,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一。
以上是两位大家的简介,至于说他们的作品一个比喻为淑女,一个比喻为***。本人可不敢妄言胡说八道,那是王维国先生的评论。
周邦彦词带华丽,轻狂特质,精通音律,自创新曲等,是一些别的词人做不到的。好比现在的流行歌曲词曲作者,如林夕,黄霑,周杰伦等。
周邦彦的文学艺术和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下面来欣赏他的作品。
少年游并刀如水
宋。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秦观的作品。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以上是两位的作品孰是孰非,留给聪明你们去想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