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后,徽宗的情人李师师去了哪里?
宋徽宗赵佶是历代帝王中艺术造诣颇深的一位,他不仅爱好收藏各种名画书法,甚至鸟虫鱼兽、神仙道教都在他把玩之中,同时他自己也善文法,精书法。这样一位爱好艺术、追求美的帝王,当然对于美色也不能错过。“三千粉黛,八百烟桥”就是对他后宫妃嫔如云、佳丽三千的真实写照。宫内享福还不够,甚至在宫外也流传着他与名妓李师师的爱情故事。
“选饭朝来不喜餐,御厨空费八珍盘,人间有味俱尝遍,只许江梅一点酸。”这一点酸指的就是名满京师的青楼歌伎李师师。宋徽宗早已对写出凄婉清凉的诗词、哀怨缠绵的曲子、素衣裹体、神情忧郁的“冷美人”李师师有所耳闻,于是佯装打扮一番来目睹其芳容。有诗为证“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梅”,宋徽宗对李师师一见钟情,从此时常来会面,只怨相聚时光太短。而李师师呢,自然不敢得罪这样的贵客,可是她的心中也还保留一份别样的情愫。
传说大词人周邦彦也与李师师情投意合。虽然地位不及赵佶,可是风流倜傥、文***飞扬的他在李师师眼里也占有重要一席。对于夺人之美的宋徽宗,周邦彦当然心怀不满,还填了一首词来讽刺皇帝。《少年游·感旧》:“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样当然得罪了皇帝,落得个免职的下场。后来在李师师极力求情下才得以重新任用。
后来宋徽宗不顾权臣阻挠,不顾***颜面,把李师师接进宫里,并册封为妃子。可是好景不长,北宋灭亡,皇帝被俘,又有何人管得了曾经色艺双全、貌若天仙、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李师师。于是李师师后事如何也无人知道,剩下的多是猜测。她的下落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的话题,以《三朝北盟会编》《李师师外传》为代表的,说她被驱逐后,家产也散尽了,变成了一介平民,随后隐退江湖,不知老死何处。《青泥莲花记》记载:“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宋人刘子翚《汴京记事》云:“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靖康之耻”后,金人将其俘获,但是李师师虽为弱女子,亦不肯屈服,以死殉国。这样的结局当然将李师师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曾经名噪一时的她虽然落难也还是个忠肝义胆的烈性女子。
靖康之耻之后,宋徽宗被掳,北宋灭亡,李师师的下落也就成了迷。根据相关的史料,李师师的下落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以身殉国。根据《李思思外传》记载,金人攻破汴京城之后,到处寻找李思思,但是多日都没有找到,后来在汉奸张邦昌的帮助之下,找到了李师师,她大骂张邦昌之后,用金簪刺喉***,但是没有成功,于是他又折断金簪吞下***。但这一说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基本看法是作者用李思思的死来讽刺当时的世道,大臣还不如***忠心。
第二种说法是她流浪江湖。靖康之乱之后,李师师南下,有人说在湖湘之地看到她,也有人说他流落于江浙一带,为当地的士大夫唱歌谋生,这种说法也颇令人怜惜, 但这也许是她最好的归宿。
第三种说法是他被俘北上。这种说法说
李思思在汴京失陷之后,被俘虏北上,被迫嫁给了一个病残的金兵为妻,屈辱地度过了一生。当时金兵按照张邦昌提供的名单,到处搜取皇宫的妇女,但有人说李思思早已出家当上了女道士,自然不在名单之内,所以这个说法也有疑问。
总之,李思思的下落恐怕永远都是一个难解之谜啦。
北宋著名美女李师师,原本姓王,父亲王寅,东京汴梁人,开了一家印染坊为生。由于母亲早逝,李师师从小体质孱弱,在她三岁那年,寄名佛寺,祈求平安长寿,寺中高僧摸顶之后,认为其颇有佛缘,起名“师师”。
一年后,父亲王寅获罪死于狱中,青楼的李蕴收养了王师师,从此该姓李。在老板娘李蕴的培养下,李师师琴棋书画、歌舞词韵、无所不通。因其长相甜美,喜读婉约诗词,在京城士大夫阶层颇负盛名。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如此,君王亦如此。哲宗死后,膝下无子,只得从神宗子嗣中间选一位继承皇位。在皇太后刘氏的坚持下,端王克成大统,是为宋徽宗,这一年是元符三年,1100年。
这位宋徽宗,工于书画诗词,其书法“瘦金体”独成一派。喜欢踢足球,经常和宫女追逐于狂蜂浪蝶之中。
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北宋王朝失去了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面对朝政***、军备废迟、辽金西夏环伺身侧的局面,宋徽宗本应该励精图治,挽救大宋王朝于沉沦之中。但是,宋徽宗只知享受玩乐,纵情于宫圍之外。
李师师之美貌才气,宋徽宗早有耳闻。一日,宋徽宗和高俅、杨戬微服私访,来到李师师迎接客人的地方——周秀坊。在甩出一百钱后,李老鸨领着众人来到李师师的住处——一处幽静淡雅的独门小院。
宋徽宗***借自己是进京考试的殿试举人,见到李师师之后,立刻被她那“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美色倾倒,于是拉着高俅、杨戬在李师师的房间里开怀畅饮。
席间,李师师低声问道:“殿试先举,不审何郡,敢问尊姓?”
当时,徽宗喝的有点高:“娘子休怕,我乃汴梁生员,休说三省六部、御史百台、四京十六路、五帝霸王都,都属咱管。吾乃东华门西,赵八郎也!”
李师师一听,有人胆敢冒充当今皇上,悄悄出来告诉里鸨,偷偷报官。汴京里外稽查使窦监闻讯,知道发财的机会又来了,立马带领二百士兵包围了周秀坊。
徽宗听到门外有嘈杂之声,让高俅出去看看。高俅对窦监喝骂道:“匹夫,怎敢惊扰圣御!”窦监一看是高平章(宰相),立马下跪,喝令手下士兵严加看守。
从此,徽宗成了这里的常客,任由高俅、蔡京之流专权,北宋逐步滑进灭亡的深渊。
在徽宗与李师师缠绵之前,还有一位大才子周邦彦与李师师交往甚密。
有一天,周邦彦趁着徽宗小病之际,偷偷溜了过来。谁知,周邦彦前脚刚到,宋徽宗后脚就跟了过来。周邦彦情急之下,躲到了床底下,目睹了眼前一幕,回去之后,立马填词一首《少年游.并刀如水》: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此词描写的徽宗与师师会面的情景。上阙写徽宗拿出了一个刚从江南运来的橙子,李师师用并州出产的小刀切开橙子,与徽宗二人同吃。此时屋内炉火正旺,香熏袅袅,二人拔弄笙歌。
下阙说的是:师师低声问:今晚何处留宿?外面天色已晚,霜浓马滑,不如在此,街上行人已经很少了。
一首词曝光了徽宗和师师,也暴露了自己。不久,宋徽宗就把周邦彦贬职出京,打发走了。
宋徽宗赶走了情敌,却迎来了国敌。北宋和金国定立海上之盟,希望让金国帮助自己夺回魂牵梦扰的燕云十六州。但是,刚刚收复燕云十六州,金国看出北宋的软弱,贪欲再起。于1125年第一次南下,李纲坚守汴梁,军民奋起反抗,各地勤王之师陆续敢来,金国趁机和谈,掠金而还。
次年,李纲罢相,金军再次南下。这次兵分两路,一路占领潼关,阻止西北军回援;另一路围攻开封。
宋钦宗被金人吓破了胆,答应金人要求,不准各地勤王,不组织禁军抵抗,任由金军入城。
1127年3月,金太宗废除宋钦宗、宋徽宗帝号。4月,掳掠钦、徽二帝及宗室嫔妃、文武大臣北归,北宋灭亡。
那北宋灭亡之后,李师师去了哪里?
一种说法是金兵入城之后,到处寻找李师师,金军主帅***想要把李师师献给金主。最后在张邦昌的指引下抓获李师师。李师师不堪其辱,拔下金簪刺伤脖颈,可是没有死去。于是,李师师又吞下金簪,临死之前大骂张邦昌卖主求荣。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宣和七年,1126年1月,宋徽宗把皇位传给钦宗之后,专心道教。城破之前,李师师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捐给了抗金部队,又征得徽宗同意,去北城慈云观做了道士,了却残生。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师师流落江南,以卖唱为生。诗人刘子翚在《汴京纪事》中写道: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湘江。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因为李师师身为一个红尘女子的缘故,所以对于正史而言是不屑于提起她的名子的。因此,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李师师生平的故事与传闻,基本都出自于野史、***笔记与民间传说。
于是,有关于“靖康之耻”宋徽宗被金人俘去之后,李师师的去向及结局的说法虽多,而且其往往都带有比较***与神秘的色彩。但是,由于其考证比较困难,所以,时至今日,其终究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在所有,有关于李师师生平的记载中,最为详细的要数南宋无名氏所著的《李师师外传》了。然而,其中关于李师师的结局也只是讲了在宋徽宗将皇位传给了宋钦宗之后,徽宗就潜心修道,居住于太乙宫并自号为道君教主,从此就与李师师极少见面。同时,李师师在金兵与大宋开战之后,就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出以做军饷,自己则出家慈云观。到此为之,之后李师师的情况,就再无记录了。
另外,在《大宋宣和遗事》与《翁天脞语》则记载说,宋徽宗有将李师师带入宫中,并册封她为李明妃、瀛国夫人等。后来,金兵逼近,宋徽宗让位给钦宗之后,李师师就被驱出了皇宫,她为了免祸,于是就做了女道士。
所以,不管李师师是否有真的进了宫,也不管她是不是真的有被册封为妃,总之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在宋徽宗让位给太子钦宗之后,随着金兵的逼近,那个名噪一时、富甲一方的李师师终究是沦为了普通的贫穷女子。
至于,在“靖康之耻”过后,沦为普通贫穷女子的李师师究竟何去何从?其实民间一直都流传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常见的主要是以下三种:
说法一——忠烈殉国:据说金国那边也是久闻李师师的大名,于是在金兵攻占东京之后,金兵主帅挞懒就四处寻找李师师,但是却久寻未果。后来,金人在宋朝汉奸张邦昌的帮助下,还是将李师师找了出来。被抓后的李师师不愿伺候金主,因此,数次***未成,最终吞下折断的金簪而死!!临死之时还大骂张邦昌卖国,可谓忠烈十足。
说法二——一同被俘:有人说,当时的李师师与宋徽宗等皇室成员一起被金兵俘虏北上,最后,被逼无赖的嫁给了一个金兵为妻,自此耻辱而凄惨的了结残生。对于这种说法,在史学界是得到很多人质疑的,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在于:从徽宗让位到被俘的这一段时间里,失去靠山的李师师已经离开了东京做了道士,所以按理,李师师不应该在被俘的名单之内。
说法三——南迁求生:《青泥莲花记》中有记载说,靖康之后,李师师南迁,有人再遇见她,那时她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满是憔悴。除此之外,在《墨庄漫录》、《宣和遗事》、《东京记事诗》等文献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总体大意就是:靖康之后,被籍没了家产而一贫女洗的李师师过得并不好,为了生活,她继续以卖唱为生,最后老死于江湖....................
对于上面三种说法中,第三种的可信度算是比较高的了。否则,若是摈弃所有的猜测与传闻,真正以严肃的态度去找寻李师师最终的归宿的话,怕是永远也找不到真正的答案喽。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作为北宋朝的一代名妓,李师师声名大振是在《水浒传》中。
李师师之所以能够声名大振,主要靠的以下几个因素。
李师师情人太厉害
自古名妓必美艳不可描述,往往郎才女貌,才子佳人,引出一段段佳话。
但是如果李师师也是这么普通的桥段,那必然不会有那么多人记得她。李师师与别的名艳不同之处在于,她的情人非常的高级,那是同时代全天下第一的男子,当朝天子宋徽宗赵佶。
中国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皇帝,其中有一类皇帝,他们的主业其实不是做皇帝,而是做别的。
比如后唐李煜,主业是诗人;明朝的木匠皇帝,主业是木匠。而宋徽宗赵佶的主业也不是做皇帝,而是做一个文人,一个书画家。
文人自古便多情,更不要去说是艺术家了。
赵佶在宦官的安排下,第一次见到李师师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三天两头出宫来私会李师师。
时间长了,纸终归包不住火,街坊四邻很快就知道了名妓李师师的恩客是谁了。
李师师经历太奇特
后来《水浒传》里把李师师给写了进去,不但描绘了她与宋徽宗之间的男女情事,还***如燕青小乙这种小鲜肉,牵扯出一段疑似三角恋,自然让吃瓜群众看的热血沸腾。
之后又将梁山招安这一桩天大的谋划寄托在李师师一人之身上,一时风头无俩。
有着这两个因素,自然能满足民间吃瓜群众的猎奇心态,李师师便名声大噪了。
后来北宋发生了靖康之耻,徽钦二帝都被金人掳了去,这时,大家就问了,李师师去哪了?
其实当时有两种说法:
1、李师师和宋徽宗一道被金人掳了去,在五羊城受尽各种***,最后凄惨死去。
2、宋徽宗赵佶落难之际,给李师师留下一堆金银财宝,让武林高手护送她去了南方,安享晚年。
这当中,第一种说法是大家最希望看到的,人们就是这种心态。
但我要说,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
首先,李师师不属于宫廷女眷,所以金人扫荡宫廷的时候,李师师不在列,所以,李师师被同赵佶一起掳去的可能性非常小;其次,赵佶自顾都不暇,大难当头,怎会去顾及李师师,真当他们是乱世爱情吗?有的跑,赵佶肯定自己先跑了,所以,第二种说法也不可能。
其实啊,李师师这人后来就没有下文,国难当头,***自顾不暇,至于一个李师师去了哪里,谁还顾得上呢。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苏轼的红颜知己是琴操,她是谁?你了解她的生平吗?
东坡被谪余杭行,偶闻琴操歌舞声。
色艺双绝比西施,独弹琵琶尤惊喜。
每逢暮雨倍思卿,唯有朝云慰吾心。
一去二来三知音,纳作小妾陪终生。
外贬惠州出京城,鞍马劳顿伴君身。
地处偏远又荒芜,生活劳苦多清贫。
行到水穷诗酒饮,可怜女子患重病。
罗浮山下四时舂,至今留下一孤坟。
(注: 琴操又叫王朝云,苏轼认识王朝云于杭州西湖,朝云死于惠州)
~分享***一下,也是任务!请指正!
谢悟空邀答:
苏轼的第一任夫人王弗,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乡贡进士王方的侄女,苏轼19岁,王弗16岁两人就步入"婚姻殿堂",苏轼本不想结婚,奈于家庭的压力,结了婚才考中进士,而王弗没念过书,但她有超人的想象力和惊人的记忆,很喜欢在苏轼身边陪读,苏轼有时偶尔都忘记了往事,她一字不漏的背下来,令苏轼刮目相看。可惜红颜薄命,治平二年(1065)因病去世。苏轼悲痛欲绝写下了悼词:(江神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夫人王闰之,王弗之堂妹,生于(1084)和王弗(1039)相差9岁,苏轼守丧期满即和她完房。(1070)熙宁三年生下苏过。熙宁二年苏轼遭奸人陷害蹲了大牢,元丰八年,司马光执政遇赦,跟随二十多年的王闰之因病医治无效,死于汴京,真所谓王弗"红袖添香",王闰之"祸福与共",领略了这位绝代天才风范,不虚之生。
说到了琴操,生于北宋(1074)一个官宦之家,少时被抄家,双亲相继亡故,无以为生,落入青楼,能歌善舞,琴棋诗画,赋词填曲,吟风弄月,独领***。改韵秦少游的巜满庭芳》出神入化而名动花巷柳街。只因苏轼和她参禅说了"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听后顿觉大悟,遂削发为尼,自此这位红花绿柳的绝代名妓在青灯古寺的尘外谢幕。至于史载上的王朝云,据苏轼为朝云写的墓志铬(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杭州的歌妓,无法证实。史载琴操蔡氏,名云英。但综合论证琴操,王朝云出生,年代,生涯均吻合,也许同是一个人。后又有史书记载(1096)绍圣三年朝云唱了"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崖何处无芳草。、、、、、、
苏轼很伤感
你方伤春
我又悲秋
沒想到竟是最后的永别,几天后朝云竟死在惠州,年仅34岁。朝云死后还有一个佳丽"榴花"相伴,苏轼的一生风流倜傥。知已不胜其数,其真实性如何,无法考证。
在此敬请各友友们进一步补充证实,本人以上的证述也许不完全正确,恳求朋友们留言论证,完善历史。谢谢!
谢谢邀请!
琴操何人已有多人作答,便不再赘言。谈些感触:
苏轼虽为琴操赎身,与其惺惺相惜,却未给她名分,是囿于世言,亦或因苏轼考虑到个人的困境,怕有朝一日真应了“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结局?
依我个人所想,应是前因。
苏试并非只这一知己,自然不必破釜沉舟,为其而得一世骂名。然他也不是无情之人,从他得知琴操早逝后的悲痛并为她再葬立碑可见一斑。也正说明了他的悔意。
琴操对苏轼,除了感恩,更有钟情,虽选择削发为尼,并非因大彻大悟,而是无可奈何。在她的心里始终没有放下这段感情,致使青春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