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八大怪面排名?
面排名第三怪。
第一怪
首先说“帕帕头上戴”。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头戴羊肚毛巾和身穿对襟夹袄的西北老汉,这次一上火车我就看到了这么一位,简直跟电影中的一模一样。我好地向老汉打听这头上帕帕的来历。从他的口中得知,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有七大功用;既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
第二怪
这第二怪叫做“房子一边盖”,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整个陕西省,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皆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旱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那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三怪
俗话说“南方人细致,北方人粗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单从他们的饮食中即可见一斑。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腰带”、“烙饼赛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就是一个特别形象的概括。
据说陕西盛产小麦,所以陕西人主要以面食为主。面条的种类繁多,短短几天光我在西安吃的面条就有棍棍面、拉面、扯面、臊子面等等,面条既粗又厚,吃起来光滑、筋道,很有嚼头。
陕西8大怪
第四怪
至于那像锅盖般大小的烙饼其实不是烙饼,准确地说叫锅盔,做的时候要用很硬的面,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来轧揉,然后放在直径二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烧制而成,吃着如此大如盾牌的外硬里酥的锅盔,不知怎的我竟生出了打虎上山的豪情来。
第五怪
至于说到吃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的强项,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门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第六怪
在西安,不吃泡馍似乎就是白来一趟。头一次吃泡馍,光是盛馍的碗就吓了我一跳,那碗真可称得上海碗,我使出浑身解数,不过吃了1/4碗的泡馍便无论如何吃不下了,我像做贼一样溜出了饭馆,生怕让店主看到我如此“怠慢”了他的美味珍馐。
第七怪第八怪
八大怪的最后两怪是“唱戏吼起来”——秦腔名符其实。还有“大姑娘不对外”,据说关中地区因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所以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聪明的导游小姐将这一怪发展成“大姑娘不对外,二姑娘三千块,三姑娘随便带,四姑娘嫁老外”。
陕西人到底有多爱油泼辣子?
我就是陕西人,看到这个题目,就象看到一盆油泼辣子一样兴奋。
说到有多爱吃,这么说吧,陕西人吃饭无辣不成饭,对陕西人来说,吃饭没有辣子,就跟吃席,没有酒喝一个样。
辣子在陕西人来看,就是一道美味佳肴。相传陕西人把辣椒当做美味佳肴来吃与千古一帝秦始皇有关,据说秦始皇吃饭嫌沒有味道先后杀了不少御厨,有个厨子想害***,故意让徒弟前去为始皇帝做厨,这个徒弟害怕至极,在菜地乱转时便发现了细长红红的东西,当时不知叫什物,摘了一个顺便咬了一口,一下把这个***辣的直发毛,以为这东西是毒药,于是他想与其让皇帝杀死,不如用这东西把皇帝药死,想到这,他在为皇上做饮食时把这个东西偷偷放了进去,心想这一下便一了百了,未曾想,始皇吃了以后,直喊好吃、过隐,问这好吃的东西叫什么,当时谁也不知道叫什么东西,秦始皇最后给其取名秦椒。这个传说是真是***,今天谁也无法考证,但陕西人对吃辣子的喜爱却是铁的事实。
端一碗面条喜喜洋洋,碗中没有辣子嘟嘟囔囔。陕西人吃辣子是出了名的,有句话叫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不怕辣,陕西人怕不辣,一个"怕"字说明了陕西人到底有多爱吃油泼辣子。夹馍馍吃,放到面里面吃,凉皮、米皮、豆腐脑、胡辣汤更是不能少了辣子,反正没有不吃辣子的时候。在陕西,谁家请客,没有肉没有菜甚止没有酒都能行,但是如果没有辣孑,那将会落下啬皮的骂名。
我老家人吃辣子更是了得,根本不用油泼,干辣面子直接夹到馍里,放到面里,拿起来就吃,端起来就咥,那个辣,真是过隐!我小时就喜欢纯吃干辣椒面,给里面放一点盐,那才真的叫痛快!
油泼辣子一道菜,这是老陕八大怪之一。至于为什么,一说以前陕西人穷,面里没菜没肉没油,就只有辣子和盐,此解在以前来说还能讲得通,但现在似乎不能自圆其说了。二说陕西主要以吃面食和吃馍馍为主,如过没有辣子,吃起来会感觉没有味道。三说吃辣子可以增加人体热量,可以预防因天气寒冷给人体带来的不适。
不管什么原因,还是请你快到陕西,尝一尝陕西的油泼辣子,你会感觉到陕西人不一样的喜好、热情和豪爽!
陕西人打卡。陕西人有多爱油泼辣子?无辣不欢的陕西人家里一定常年备着一罐油泼辣子,因为吃面要油泼辣子、吃凉皮要油泼辣子、吃酸汤饺子依旧离不开油泼辣子,甚至馍夹辣子就可以成为一顿饭。
陕西八大怪之一就是“油泼辣子一道菜”,这话一点都不***。关中人吃起辣子,绝不亚于湖南人和四川人,所以也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不怕辣,陕西人辣不怕。
辣子可以选用西安本地辣子,但更推荐汉中的辣子,又辣又香。而陕西油泼辣子关键在于这个油泼的环节:油是新鲜的菜籽油,这才够香,油温不能太低,否则泼不香,油温太高会把辣子烫胡,降低口感。最合适的油温泼在辣子面上,呲啦作响,香味也即刻溢满厨房。最后,拿小勺将油和辣子搅拌均匀,放凉后就是我们餐桌的常备美味了。
陕西汉子爱吃辣子,黄土地孕育出的豪爽性格,直来直去,性子和口味都透着那股子爽劲儿。端起一碗油泼面蹲在大门口,吃得地动山摇,两碗面下肚,再就上一碗面汤,浑身直冒汗,就是一个舒坦。
陕西的姑娘们也不惧怕辣,比起男人们,她们好像更嗜辣。凉皮摊子上,凉皮裹满红油,看的人口水直流,姑娘小媳妇们一个个被辣红了小脸,但依然吃的香。
陕西的孩子们也是从小在辣子罐罐里泡大的,晚上睡凉炕、白天胡打仗,全是辣子吃出来的***性格。
70、80、90后还记得小时候收麦的情景吗?
我是80后,我的家乡是在四川。对儿时割麦子的场景还是记忆很深刻的,我们那一代的孩子大多数还是要参与农活的。
四川是山区地带,没有机器收割,全是人工收割。用镰刀把麦吊一个一个的割下来,全部收割回家以后晒干,用机器打出麦粒,再用木头做的那种风箱,风出杂质和卖壳,之后大太阳晒三天,这期间要不停的用抓抓爬或者用脚来回走翻滚麦子,使麦子能完全晒干。最后是装缸,这一步很重要,必须是在中午麦子晒的热热的时候就装干,密封好缸口,才能使麦子不被虫蛀,保证麦子的质量。
但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
1、在麦子快成熟的时候,就会割一点麦子回用火烧熟以后,用手撮去麦壳,青青的饱满的麦粒就出来了,吃起来清香可口,那味道难以忘怀。
2、割麦子的时候我们都会到麦子地里去寻找麻雀蛋、野鸡蛋,找到之后放在喝水的瓷zongzong(四川话,瓷水杯),捡两块石头支起来,用麦草引火再捡点干树支烧起来煮鸟蛋,那才真的山珍美味,回味无穷。
你的收麦回忆是怎样的?
70 80 后正赶上机械化收割机收割麦子,人工收割也是机子到不了的地方就用人工割。农村的孩子都家家有地种麦子玉米是两大农作物,小豆黄豆都是套种地里。每到麦收季节,空气中都弥散麦香成熟味,隔着空气好像闻到面粉变成馒头面条大饼。新收的麦子很快就能接替去年的麦子也能随时吃上新麦子磨出的面粉,以前还可以把麦子磨成面粉。体验新面粉的味道。现在麦子都直接卖钱了机械化种植面积大了就都变成农业合作社了农业变成产业化,科技种田减少人力投资。一直玉米小麦都是种植面积广的大作物。
本人是60后。赶上生产队散伙前一年参加劳动。我们地处胶东菜西。那时候平缓的地块己经可以使用简易收割机了。人工把放倒在地里的麦秸打捆,然后再找拖拉机拉回场院。几户人家联合起来脱粒,因为害怕天气不好,所以不分黑夜白天的干话。确实很累。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水泥柏油路,晒麦子也是一大愁事。碰下连阴几天下雨,麦子在地里还没割倒就生芽,收回来晒干后麦粒都长个小尾巴,缴公粮人家拒收。说一千道一万,由于那时生产力低下,劳动者付出的体力要比现在多十信二十倍。往事不堪回首,现在的人比起那时的同龄人可谓是享福了。身在福中不知福,只因身在此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