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窝的做法家庭版?
面窝, 是武汉的汉族小吃之一,也是武汉特有的。通常只在早餐时间(武***称为“过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面窝创始于清光绪年间。
主要食材:大米,黄豆
口 味:松软、酥脆
1基本概述
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
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干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流传一百多年,成为一种价廉物美的特色早点。
面窝和热干面一样,也是武***爱吃的早点之一,制作简单,遍及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多为摊点经营,或由饮食店兼管,没有代表性店铺。
2制作工序
面窝的做法是用黄豆和滋耙磨成浆。和灰面一起和匀。倒在一个盆里。然后准备一个大锅,多放一些油。在炉子上面烧热。用一个圆形的大勺子带把的,将和好的面浆放在勺子。中间要留一个洞。再放在锅里炸。当面窝炸成金***时,拿起来散上芝麻,和少许盐,这样就做好。
3武汉地方性小吃
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没有面粉,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的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将那种合浆舀入面窝勺,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技术好的早点师傅可以将面窝炸成“匡匡”—没有中间的焦脆部分,主要供老人食用;或者将中间焦脆部分炸的比例比较大,供喜欢焦脆的人食用。
想要自己在家做武汉面窝,需要准备些什么,怎么做才好吃?
用一把特制的勺子,浇上一层米浆 ,放入油锅中炸到两面金黄,黄豆和大米的香味,散发开来 ,夹杂者小葱和老姜的味道,不是肉甚似肉味,每每念及家乡,必思油炸面窝,放在一碗牛肉面上,那味道,美滋滋。这种小吃你们那里叫什么了?
大米选择隔年的老陈米,早籼米最佳,这种米粘性小,油炸不粘锅香,焦,脆 。黄豆取大米量的1/3或1/4 ,黄豆越多面窝越泡越软,黄豆越少面窝越脆越硬。这和油炸温度时间长短也有关系,也和面浆的稀稠有关。
大米和黄豆浸泡一晚,水要多加因为浸泡的黄豆和大米体积会增长2/3以上 ,泡开后洗净,加入比原料重量再稍微多一点的水,再放适量的小葱和生姜用搅拌机打碎,打好后调入适量盐 味精和一点点糖(不喜勿加只加盐即可),不用发酵,油温大约六七成热之后 ,两面炸到金黄即可出锅 ,黄豆一定要炸熟,油温不可太高。
此方法能让大米和黄豆别有一番滋味 ,非常适合家庭制作 。
面窝和热干面一样,也是武***爱吃的早点之一,制作简单,遍及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多为摊点经营,或由饮食店兼管,没有代表性店铺。
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干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流传一百多年,成为一种价廉物美的特色早点。
油炸面窝
材料:
大米4600克,黄豆400克,精盐100克,葱花500克,姜末100克,芝麻50克,适当食用油。传统的面窝是没有面粉和糍粑的。
特点:
色泽金黄,呈圆窝式,中间薄焦酥,边圈厚柔软,味正,含有葱、姜、芝麻香,脍炙人口。
制作过程:
1.把大米放入清水盆中淘洗,去掉杂质,洗净沥出,仍放入盆内,加黄豆150克,用清水浸泡至水分渗透米内,沥出(有电磨和传统石磨之分),磨成细浆。
2.剩余黄豆250克清水浸泡至渗透。磨成豆浆,留用。
3.把大米浆盛入容器内(通常为盆或桶),放入精盐、葱花、姜末搅拌均匀,再对入适量黄豆浆拌匀(促使米浆发酵起泡,通常开始炸制时开始加入)。 有人无法控制米浆的适当发酵,因此加入发粉来使面窝更为松软,但由于碱性发粉改变了面窝的风味,并不受人欢迎。
4.把食用油入锅置旺火上,待油烧至八成热 (160-180度),执铁制圆形窝勺(中间凸出),先将芝麻撒入窝低,然后舀一勺米浆放人窝内,用勺边顺着划一道勺印,呈空心窝状,放入油锅中炸,至一面呈金***时,翻出铁勺中的米窝,用铁火钳夹实翻面继续炸,待两面呈金***时,用铁火钳钳出即成。
制作要领:
1.大米、黄豆浸泡时,夏季3小时,冬季6小时,春秋季4小时,具体依温度而定。
2.米浆要加黄豆浆,加的时机要恰到好处。
3.油炸时油温不宜太高,操作快速,变***即成。
武汉吃住哪里最方便?
现在的武汉划分有十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吃住很方便的地方。比如桥口区利济路这一块,吃有中山大道一片的各种小吃商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方便便宜的大小旅店。而江江区吃住的方便的就在江汉路这一块儿了。 在武汉没有具体哪里吃住是最方便。只有适合自己,让自己开心的地儿,才是最方便的。
武汉最繁华的码头?
轮渡主要码头有:
武昌--中华路码头;汉口--武汉关码头(江汉关)、集家嘴码头;青山-青山码头、天兴洲码头,汉阳--晴川阁码头
武汉轮渡(中华路码头)
地址:武汉市临江大道江滩58号中华路
武汉轮渡(武汉关码头)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沿江大道
武汉轮渡(集家嘴码头)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沿河大道
武昌火车站 坐529路公交车很快可以直达“司门口”站,司门口是武昌比较繁华的时尚购物区,这里有武汉著名的户部巷小吃街,里面各类美食小吃应有尽有 或者坐593,510,59,518到“鲁巷站”下车,光谷鲁巷是集大洋百货,光谷步行街,家乐福超市,录鲁巷广场购物中心,光谷国际广场购物中心与一地的超繁华地带,大洋百货三楼有个美食长廊,可以吃各种小吃,这一带也有必胜客,豪客来,肯德基,或者其他连锁店 还可以乘511路,至徐家棚下车,转乘3路,至武青三干道下车,步行至销品茂。销品茂跟光谷差不多 汉口火车站 乘536可以直达光谷鲁巷 乘38路到“粤汉码头”,这里是武汉最繁华的地方“汉口江滩” 这里有江汉路步行街,民众乐园,汉正街,这里随处都可见美食和购物时尚商城,应有尽有! 武汉共有三个火车站,“武昌火车站”和“汉口火车站”历史比较久远 还有一个近些年新建的“武汉火车站” 高铁在武汉火车站,动车三个火车站都有
武汉2018年进行汉正街板块旧城改造,武汉本地人对这片老城区有什么特殊回忆吗?
我并非武***,但是对于汉口汉正街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因为汉正街哪一小方区域,承载着我两年的大学时光和恋爱回忆。
来说说我的回忆。要说汉正街,得提到一座桥——晴川桥。我是在江夏上学,每次去汉正街都是在武昌转571路(我应该没记错),中途必然经过晴川桥。第一次听到它的名字,我就想到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写的一句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近几年去了武汉不少次,尽管没有在乘公交经晴川桥到汉口,但是每次临江,我还是会远远的望上一眼。
说完晴川桥,还得再说一座天桥——六渡桥。到了六渡桥,就算到了繁华的汉正街了。六渡桥见证了汉正街的崛起发展和衰落,它是汉正街历史的见证人,也算我感情始与终的一个见证人。后来听说六渡桥被拆除了,心里多少还是觉得有点失落。
说完六渡桥,在到三民路口铜人像。与六渡桥南北相隔几百米远,从这里开始正式进入有名的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铜人像是孙中山先生,他庇佑着这方商业沃土,带着这片商业中心俯瞰整个汉口。这里也是我在武汉除了学校以外,待的最久的一个地方,因为当时的女朋友就住在附近,我们吃喝玩乐也都是以铜人像这块为主。我印象最深的是附近的老五烧烤还有一个老鸭粉丝汤店,味道很赞。
对了,武汉的朋友们?整个铜人像应该没有被拆吧? 这几年没去过汉正街那边,也不知道是不是整体完全搬迁了。
作为一个繁华了小半个世纪的商品市场,汉正街曾经年轻过,朝气蓬勃过,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它也慢慢步入了老龄化。
汉正街的搬迁说不上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总之,随着历史的车轮前进,随着城市发展的趋势前行,汉正街已经是武汉的一个标志,不管它在哪里,它都是武汉不可缺少的一个代言人!
汉正街,武汉曾经引以为豪的一张城市名片。汉正街成了武***心目中的富人区,汉正街也成了繁华、时尚的代名词。
逛汉正街,在那个汉正街蓬勃发展的年代,成了武***最值得炫耀的一件大事。琳琅满目的小商品,窄窄的巷道挤满了购物、打货和闲逛的人群。看到了很多平时都未曾见过的新奇特的东西时,总会停下脚步,仔细研究半天。
汉正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地处汉口的繁华地带,过去的汉正街则把握着武汉早期商业的命脉。改革开放初期,汉正街曾被称为全国小商品市场第一街。这里是小商品的聚集地,当时全国各地的生产厂家能在汉正街找到人合作,就是赚到钱了。这里的小商品也以物美价廉,被国人所认可。
汉正街地处闹市区,街道狭长,四周巷道众多,随着生意的火爆,周边的小巷小道也都成了炙手可热的铺面了。就在这个时期,汉派服装也应运而生,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让更多的武汉产面向全国。走在繁忙的汉正街,也会让人迷失方向。时不时,会有挑着货物的“扁担”撞到大腿,熟悉的“让一让,擦倒了”的话语,在耳旁而过。
起初在汉正街做生意的本地人较多,以前很多国营单位,都会在汉正街设立自己的门市部,第一批在汉正街成为万元户的人,就是那段时间敢于脱离国营厂出来单干的人。生意越做越大后,亲戚带亲戚,自家的人也就慢慢地在汉正街立足了。现在汉正街真正做生意的本地人,越来越少了。
记忆中,武***扯着大嗓门“过来看,过来瞧,新到的......”的场景已经成为了历史!他们或赚到钱不干了,或出租自己的店铺,收起租子了......所以武***给了很多外地人,“本地人比较懒,怕吃苦”的映象。随着信息和交通的发达,汉正街慢慢的失去了货物到汉正街中转的作用了,全国每个城市也都有了自己的批发和零售市场,汉正街的红火,也正在慢慢减退。
在那个汉正街鼎盛的时候,作为武***曾经引以为豪,每当外地的朋友或是同学来到武汉时,总是会带他们来领略一下汉正街的风***。当然,记忆中最难忘怀的是,在汉正街街道林立的老城区,总有那么些深深吸引我们的小吃和美食。许多叫得出名字的,还有叫不出名字的,现在已经失传了的小吃,也只能深深的埋在记忆深处。
汉正街曾经辉煌过,武***也曾以为豪过,时代变迁,汉正街往日的辉煌只能成为过去,新的汉正街人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汉正街的潜能,团结一心,再创奇迹,这样才不枉费武***的不服输、敢拼的武汉精神。
“武汉,每天不一样!”汉正街也要乘着升级改造的契机,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屹立在这片火红的大武汉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