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宴席“八大碗”,你们那是哪几道菜?
春节临近,家家开始为过节吃啥做准备,对正定人来说,这都不是事儿,有了八大碗,过节不发愁。正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而正定“八大碗”早已成为当地的特色和标志之一。正定八大碗,是正定一带民间传统菜肴的主要代表。
传说这个菜还是赵子龙犒赏将士们的菜,由此传下来的。在正定,可以说“八大碗”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必上桌的特色菜。不仅家家吃,基本上各家也都会做,可谓各有各的特点、手艺。正定八大碗的代表“宋记八大碗”制作技艺已被河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四碗肉分别精选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肘子肉,这四碗肉用的肉料不同,每一碗肉都有名字分别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一般选料为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但随着技艺的创新,正定八大碗早已不止这几种,现在已经能做出100多种,特点是荤菜不油腻,素菜不寡淡,吃起来满口留香,咽下去回味无穷。
如果想吃到真正的正定“八大碗”可不容易,从最初准备到上桌吃到口,要用将近两天时间,制作工艺繁杂。主要在选料、刀功、火候掌握以及配料的选购等。第一要做的就是精挑细选合适的猪肉。选好肉后光处理血水就要几个小时,然后就是煮肉,凉干,抹蜜,过油等。从生肉开肉没有十三四道工序根本吃不到嘴里。所以正定人除夕吃的大餐都要提前一两天开始准备,到时才能品尝到最好的八大碗。
虽然正定人家家吃,甚至家家会做,但许多人还是愿意找一些有名望的师傅制作八大碗。在东权城村附近小有名气的张树立师傅,每到春节前都是最忙活的日子。八碗为一套,从腊月二十左右开始卖,每年春节前,他至少要卖出2000套八大碗,如此算来,仅准备的碗就要16000个!
八大碗制作技艺充分体现了正定县人民的民风淳朴,当地人更是热情好客。春节临近,如果您想品尝或用它招待亲友,就来正定感受八大碗的魅力吧。
权威信息发布中心、历史文化传承基地、百万网友互动平台,欢迎关注“石家庄发布”!
谢谢悟空邀请
八大碗全国各地都有,根据各地方特产取材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大同小异。八大碗属于蒸菜,是把肉或豆腐等食材先半加工然后上笼屉蒸两小时左右,最后把碗扣在盘子里或直接上碗。
上八大碗一般都会配八碟冷菜,今天主要说说我的老家山西的八大碗。
传统的八大碗主要由蒸肘子、蒸丸子、蒸酥肉、酱梅肉等四个肉菜和蒸油炸豆腐、鹌鹑茄子、蒸烩菜、八宝饭等四素菜组成。
现在也地方逐步改进,根据具体情况或根据厨师的习惯换别的菜,比如换蒸排骨蒸猪蹄,但总体数量和档次上不会有太大变化。
从蒸菜工艺流程上说,我最喜欢在农村的宴席上吃那种比较传统的做法做的菜,用大柴锅竹皮大蒸笼蒸出来的菜真是服了,在小的时候吃的那种至今记忆犹新。
举个例子,过去吃过的鹌鹑茄子,那个茄子下面扣着羊肉,蒸制过程中茄子和羊肉融为一体,味道好极了。现在都用别的菜代替了,这个菜也就成为一个回忆了。还有蒸酱梅肉,现在好像大部分都是底下装入梅菜,变成梅菜扣肉了,不过大概意思是一样的。
我还是希望那些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志厨师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这才是这些吃货们的福音。
八大碗原是农村娶媳妇、嫁丫头或建房上梁等大喜之日招待客人的家宴。 在民间吃八大碗是非常***的事,因为只有喜事时,东家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才能端上一桌完美的十大碗。
每逢喜事,主人在农村正房(或堂屋)上条几下放着两只高大的蜡烛台,点着一对大红蜡烛。屋正中间放一张八仙桌(客人较多时,可放两张或四张八仙桌),四周各放一条长凳,每凳坐两人,每桌八人。亲朋好友按宾客主次长幼老少依次入座。宴席时,按照一荤一素交替出菜的方式,端上桌供人食用。
当上至汤圆时,主人家放鞭炮,谢客,并自谦道:“粗茶淡饭,少酒无菜,吃好喝好,不要见怪,以后常来,随时招待”等客气话。席间,客人和主人喝着自己用大米或其它粮食酿成的小吊酒,猜拳行令,直到客人尽兴而归。
八大碗的特色是规模大,菜多,人多。只要有一个客人还没有下来,菜要照上不误,山里人的朴实和客气可见一斑。谁家办事,都要摆十几二十桌。在家的,帮忙的,都可以吃,简直就是全村的盛宴。
包含菜色
第一碗 酥肉
第二碗 鸡
第三碗 虾米汤
第四碗 圆子
第五碗 炖肉
第六碗 汆肉汤
第七碗 鱼
第八碗 大肉
八碗菜,碗碗有讲究。虽然费工难做,但它工艺出众,菜味一绝。现今喜宴上的八大碗,因接待宾客多而被简化。传统的“海参席”“八宝席”几乎失传,尚能做得“八宝席”,传承这道特色名菜的师傅已是凤毛麟角。
黄冈一带以前的八大碗,不论红白喜事八大碗的内客是不变的,现介绍给大家:
红绕肉,木耳或香菇炖全鸡或烧鸡,红烧鱼,清汤肉元或油炸肉元,蛋卷,煎豆腐,焖黄花菜,炒猪肝,并且行成了规定八碗的出菜的顺序千万不能乱,至如什么原因现还无法考。喝酒必须在这八碗菜中喝完。最后再上一道红烧肉,炒点小鱼小虾,另外炒点青菜就准备开始吃饭。
迷彩虎为您回答。吃过河北正定的八大碗,仔细说起来正定的八大碗还有一个传说呢,据传,三国时期常山赵子龙打了胜仗时,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菜犒劳将士。跟随赵子龙的厨师与一些将士,年老退役返乡后将赵子龙犒劳将士、宴请好友菜肴的做法带回老家正定,并且不断改进。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的观念开始崇尚“八”这个字,为讨吉庆改方桌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这种四碗肉菜和四碗素菜的形式在唐代时被定型为“八大碗”,并广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四碗肉分别精选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肘子肉,这四碗肉用的肉料不同,每一碗肉都有名字分别为扣肘、酥肉、扣肉 、方肉。四素一般选料为萝卜、海带 、粉条、豆腐为主。正定八大碗的特点是荤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与馒头、大米饭相搭配,吃起来满口留香,咽下去回味无穷。
麻食煮多久?
需要20分钟左右
食材明细
面粉、西红柿、黄瓜、木耳、五花肉、生菜、土豆、裙带菜、QQ肠、大蒜、鸡蛋、香菜、蚝油、香油、豆油、盐、胡椒粉。
1、将面团做成厚约一厘米的饼,然后切成长条,再切成正方体状!
2、正方体的小面块
3、取寿司帘子,在帘子上用大拇指用力向前推面块!
4、做成的“猫耳朵”(我是在帘子上横向推的,所以花纹不明显,建议纵向推)
5、木耳、裙带菜提前泡发,将所有的配料切丁
6、烧开水后下入“猫耳朵”水开两次,把“猫耳朵”捞出,放入凉水中浸泡备用。
7、起锅,加油,等油热先滑炒鸡蛋,盛出备用;另加少许油,放入西红柿翻炒至软化后加入土豆、生菜并加入调料后,加少许水煮至土豆绵软。
8、放入黄瓜丁、QQ肠丁、木耳等,并且放入“猫耳朵”快速翻炒至上色。
9、在出锅前加入蒜末,盛至盘中再加入鸡蛋碎和香菜,淋入少许香油!亦菜亦饭的炒麻食就好了!
十分钟左右
麻食用煮的形式进行烹饪的话,大约要煮十分钟左右才会熟。
麻食在我国北方叫“手撇面”、“捻面卷”,南方人叫“猫耳朵”、“空心面”。陕西关中人叫它“麻食子”,四川地区的***习惯称之为“次面子”或“鱼儿钻沙”。中原人民叫它“手撇面”、“捻面卷”,南方人叫“猫耳朵”、“空心面”。
麻食山东叫什么?
山东叫手撇面!麻食,也叫作“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地道传统小吃。 我国山东叫它“手撇面”、“捻面卷”,南方人叫“猫耳朵”、“空心面”。宁夏山区的***叫它“麻食子”,四川地区的***习惯称之为“次面子”或“鱼儿钻沙”。麻食是元代色目人***创制出来的。
麻食在山东地区通常被称为"麻糖"。它是一种传统的山东小吃,由糯米粉和花生酱制成,口感软糯,味道香甜。制作麻食的过程中,将糯米粉和水搅拌均匀,然后蒸熟,待凉后切成小块,再涂上花生酱。麻食通常作为早餐或下午茶的点心食用,也是山东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
陕西特产麻子在四川怎么叫?
“次面子”或“鱼儿钻沙”。
麻食(麻什)是起源于陕西关中地区的面食,形状如大拇指指甲盖大小的面疙瘩,中间略薄,边缘翘起,又名猫耳朵,是西北地区特有小吃。
麻食在我国北方叫“手撇面”、“捻面卷”,南方人叫“猫耳朵”、“空心面”。宁夏山区的***叫它“麻食子”,四川地区习惯称之为“次面子”或“鱼儿钻沙”。中原人民叫它"手撇面"、"捻面卷",南方人叫"猫耳朵"、"空心面"。
麻食的来历?
麻食是关中人常吃的面食。
它是用水面擀成圆片切条,再切成小方块,用大拇指搓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称“猫耳朵”。另外将肉类、豆腐、红白萝卜切丁配以黄豆、木耳、黄花、葱花等炒好备用。水沸将麻食下入锅内,掺以炒好之菜,煮熟即可食用。吃时调以香菜末、油泼辣子、酱、醋等,尤美味可口。关中吃麻食很普遍,但知道麻食来历的人就不多了。元代忽思慧撰《饮膳正要》里就记载有麻食。他说:“秃秃麻食,一作手撇面。以面作之。羊肉炒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醋香菜末。”又明朝人所辑著的《居家必用事类大全》里也说:“秃秃麻食,又名秃秃么思,如***食品,用水和面,剂冷水浸,手搓成薄片,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水,任意食之。” 据以上文献,说明在元明之际,麻食已经流行,而且是***人的食品。麻食一词,可能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当时麻食做法,与今无异,而且可以煎炒或加菜调酸汤食用。麻食,也叫“麻食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风味小吃食品。宁夏山区的***叫它“麻食子”,川区的***习惯称之为“次面子”或“鱼儿钻沙”,中原***叫它“手撇面”、“捻面卷”,南方人叫“猫耳朵”、“空心面”。
据说,早在元代牧民就开始做麻食吃,叫作“秃秃麻食”。说明在元明之际,麻食已经流行,而且是***人的食品。
麻食(麻什)是起源于陕西关中地区的面食,形状如大拇指指甲盖大小的面疙瘩,中间略薄,边缘翘起,又名猫耳朵,是西北地区特有小吃。
关于麻食子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元代战争频繁,为了轻装上车,忽必烈把孙子阿南答寄养在固原一位***家里,过了若干年后,战争结束了,忽必烈到固原去找阿南答,一天,正经过一座山,突然下起了大雨,连忙到窑洞里躲雨。
屋里有一位牧民老人叫索里哈,这时忽必烈走得很累,又饥肠辘辘,好生难受,索里哈很穷,连面案板都没有,他一看避雨之人气度非凡,和蔼和亲,想必是贵人,连忙洗手煮饭,急中生智,用荞面和成面团,搓成筷子粗的面条,掐成指头蛋大的方块,放在草帽边上搓滚形成面卷,下锅煮熟调些佐料,忽必烈连吃三碗,问索里哈老人:“此食何物?”索里哈不知,这时从外面飞进一只麻雀进洞避雨,索里哈一看那面卷儿很像麻雀小蛋,说应该叫“麻食子”,忽必烈点头称是,从此以后,“麻食子”的名字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