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吃在俩广,广式菜谱名门天下?
大家好!我是一名美食爱好者,头条号“哎哟妈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在广东生活很多年,我来谈谈为什么大家都说,食在两广?
中国幅原辽阔,地大物博。56个民族分布在各省各市。民族文化、生活习俗、饮食在不同的地方都会有差异。
两广地区位于物产丰富的南方,而且两广人也被公认为资深吃货。主要是因为这里的菜肴比其它的地区实在过于丰富。不论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还是地上跑的,只要能吃而且好吃,都可以成为两广人的热爱。
粤菜被誉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粤菜种类繁多,制作方法非常考究,食材大部分都是高大上。
就先来说说高大上的海鲜吧!
靠近沿海吃海鲜肯定会更加新鲜!
在经过米其林同等级的厨师之手,这些都变成珍馐美味。
除了这些高大上的海鲜,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海鱼,不但新鲜,价格还十分亲民!大多数并不需要高超的厨艺,只需清水一煮或一蒸,就变成了人间美味。
粤式烧腊已经在国际烹饪大赛中获得了金奖。肥仔卖的烧鹅在两广地区随处可见,可见它十分受当地人欢迎!
再来看看两广人邀请你去喝早茶,它居然丰盛到你无法相信,明明是十碗八碟的丰盛佳肴,对于两广人来说只是喝了杯茶。
广西盛产竹笋。酸笋被会吃的广西人做得相当成功。成就了螺蛳粉的灵魂,也奠定了它成为俘获全国人民味觉的美食。闻着酸臭,吃起来真香!
看看这些美食,说吃在两广真的是太准确了!
两广同处中国南方且相邻,在饮食习惯上大体上都十分相似,即以广式菜为代表。广式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即粤菜。狭义上的粤菜指广州府菜(广府菜),广义上的粤菜包含潮州菜(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粤菜与法国大餐齐名,由于广东海外华侨数量占全国六成,因此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
粤菜取百家之长,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依食客喜好而烹制。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时令性强,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浓郁。
所以说广式菜(即粤菜)菜式千姿百态,样式众多,除了天上飞的飞机地下跑的火车,什么东西都材料,自然品的人就多了。
吃在俩广,广式菜普名扬天下,一点都没说错。
你好,如果题目中支的两广是广东和广西的话,那作为在广州十年的浙江人,我就试着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首先,离开广州后,最让我割舍不下的就是广州的早茶文化,其实广州人的早茶不是吃的什么东西而是吃的意境。约上三五好友家人,早早的就去酒楼拿来位置,泡一壶好茶再随便点上几样小菜,大家谈天说地,一个上午就这样消磨过去了。所以这个时候吃的什么就不重要了, 而是这个氛围会让你觉得很舒适。而我那时初到广州,一下就抓住我味蕾的食物就是肠粉。因为我在别处从来没吃过。广州的肠粉有很多种,有普通的铁板拉肠,也有布拉肠,还有潮汕的湿拉肠,每一种都能让你流连忘返。而决定拉肠口味的,除了肠粉本身的质地外,就是汤料的的运用了。一勺好的汤料能瞬间提升拉肠的整体风味。所以基本上一碗我是不够吃的。
鸡蛋拉肠
再来介绍广州的另一样特色,就是广州的煲汤文化。广州人爱喝汤,更爱煲汤,这一点似乎已经深入骨髓了,在广州以前一个不会煲汤的姑娘可是要被婆家说三道四的。而煲汤也不是都要用名贵的药材,知道广州市的市花吗?没错,就是木棉花,这个花也是可以拿来煲汤的,就是被大多数人丢弃的榴莲壳都是广州人煲汤的对象。广州人的汤讲究原汁原味,隔水蒸,老火煮,所以香气四溢,沁人心脾。我自己猜测广州的煲汤文化应该是和当地的气候有很大关系,广州一年四季几乎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是凉爽的,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大汗淋漓,而水分流失的多了,单纯的补水是不够的,就繁衍出了煲汤这个文化。
海马党参汤
最后说下重头戏,就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也就是广东菜。粤菜用量精细,配料灵活,装饰美艳。粤菜的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鲜,淡中美。像我们平时吃到的清蒸,白灼的烹饪方式就是从粤菜中演变过来的。在去广州前,我不知道原来简单的白灼虾也能做出如此美味。在水里放入油,葱,姜就可以把普通的大虾烹出鲜味。剥去虾壳,沾点酱油,入口的滋味,真是只有亲自才能体会。
白灼虾
以上回答就是我能想到的食在两广的原因,虽然现在已经离开广州了,但每每想起广州的美食,还是忍不住垂涎欲滴。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交流!
为什么***都说,吃在俩广,广式菜谱名门天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广东人吃的食材范围很广,尤其是各种野味,其他地区的人都不怎么吃而广东人吃,所以自然就给人一种广东人啥都吃的感觉。
在食材上,广东人的选择确实比其他省份要多。
岭南地区自古就有瘴气,蛇虫鼠蚁多。与中原和江南不同,历史上“南蛮”地区人烟稀少,经济贫困,物质生活条件落后,食物种类也相对稀少。
古籍《岭外代答》中更有记载,“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
江南产水稻,北方产小麦;南方有米,北方有面。而岭南地区依傍山林,古时候只有各种飞禽走兽。
从前广东人选择食物的标准,并不是因为追求美味,而仅仅因为生存条件窘迫。能吃正常家禽,谁愿意吃老鼠和水蟑螂啊,这些早年间其他地区敬而远之的生物,成了当时广东人屡见不鲜的盘中餐。广东人能怎么办,他们也很无奈。
另一方面,确实不得不说广东菜追求生鲜,喜欢尝试,这一点也正如广东人开放的心态和“敢”的性格。
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开放的心态,同时由于地处边疆,历代王朝对它的控制比内地弱,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
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原文化里,对陌生的事物喜欢敬而远之。但对广东人来说,勇于尝试才是人生常态。
相比其它菜系,粤菜的起步较晚,但影响极大,不仅仅是在广州一地,香港、澳门乃至世界各地的中餐厅,大多是以粤菜为主。粤菜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菜式有:烤乳猪、白切鸡、脆皮烧鹅、红烧乳鸽、太爷鸡、东江酿豆腐、八宝冬瓜盅、盐焗鸡等,俱是粤菜中久负盛名的经典菜式。
“食遍天下”,你的家乡有什么美食?
洛阳:小街锅贴
锅贴是北方、也是老洛阳的一道传统小吃,大小饭馆皆可供的普通大众食品,洛阳的小街锅贴数十年来经久不衰,因其地名小街,到头来西工饭庄品味楼的名头也被人渐渐淡忘了。等。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食刻饭点,品味楼门前的那一溜一、二十人的队伍从未间断,***傅们从不用看表,不紧不慢的重复过千百遍的程序,人稀的时候少开两个锅头,人稠的时候全面拉开,然而一个等字煞是折磨人,胃里的馋虫不断的涌动,排在前面的食客们满心欢喜的端走一盘又一盘,恰恰是轮到自己了,一锅刚好端完,那心思就甭提了,等沉甸甸的十寸盘盛满了金色的锅贴,饕餮心情油然而生。看。当然等的辛苦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师傅们的技艺也同样可以调动大家的味蕾。锅贴做熟的过程是开放式的,随着大小师傅们五指的熟练配合,三盘生锅贴每四个一组被准确的码放在圆形的平底锅里,这也是出锅后总是有四个一组的锅贴粘连在一起的缘故,师傅们抄起个小盆,抓了面,盛满水后略微搅拌便哗的一下均匀的浇在平底锅里,最后把住长嘴的油壶在生锅贴的周遭浇上油,顺手抄起大大的锅盖严丝合缝的封住了锅面,整个程序如同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怎能不叫人叹服啊!找。虽然手里沉甸甸的锅贴即将到嘴了,可无论如何,找个地方下嘴是关紧事儿啊,这老百姓吃饭的地儿,没有达官显贵,没有宴席大餐,更没有吆五喝六,有打工的、有逛街的、有吃工间餐的,人们都是三三两两的拼桌而坐,互相找着对方桌上的醋,那个来拿你桌上的蒜,正如那句: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了,有边吃边聊的、有埋头苦吃着,饭罢,脸上无一不闪烁着满足的笑容,这是老百姓的满足,这是老百姓的幸福。
品。小街锅贴虽不是大宴里的硬菜,更不是什么稀罕物事,恰恰是大众食材、百姓口味,赢得了大家的拥趸,一两五个锅贴,韭菜大肉馅料,7、8分钟的煎煮,外焦里嫩,略有汤汁,配合食醋和些许辣椒,可以去掉油腻感,每个锅贴第一口一半,沾汁后,酸香怡人,确实让食客们大快朵颐。不知不觉中,实惠的锅贴必让食客五饱六撑,欲瘦身健美者必大呼“上当”了。 感。锅贴的做法很简单,但是背后所承载的大众饮食文化却沉淀在老百姓的心中,小街的街还是那个百米有余的曲折市井,锅贴也还是那个好吃易做的面角角,然而挥之不去的是传统的制作技艺、大众的家常口味和熙熙攘攘的市井喧闹,虽没有空调和风,也没有觥筹交错,但那份朴素、简单却深深的烙刻在古老城市的记忆深处。
我老家是丹江口的,水质比较好,是南水北调的源头。河里有丹江野生🐟,它做出的菜很好吃。
丹江口鱼肉质是淡橘***,肌肉结实,出肉率高。熟肉呈丝条状,味道鲜美细嫩,没有泥腥味,鱼刺较为粗大稀少,深受人们的喜爱。而翘嘴鲌最出名。
丹江水质和气候的原因,我老家腌的酸菜也是独具一格,酸菜炒肥肠也很好吃。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下香煎翘嘴鲌和酸菜炒肥肠的做法,欢迎大家评论指点
香煎翘嘴鲌
材料:翘嘴鲌1条、大葱1根、姜适量、盐2小勺、十三香1小勺、鸡精3小勺、胡椒粉1小勺、料酒适量、蒜香粉2小勺
1把翘嘴鱼冲水洗干净,用干净毛巾吸干鱼身上的水。用刀改刀,是鱼可以平爬下。撒上盐,十三香,鸡精,糊椒粉,蒜香粉,用手把调料均匀的摸在鱼身上。在放料酒,大葱大姜,花椒,干红辣椒腌下。腌制30分钟左右。
2把锅烧热,放油烧下。倒出油,在添凉油。放入腌好的鱼开始煎鱼。煎之一面金黄,换煎另一面金黄,把鱼煎熟,捞出。
3把煎好的鱼剁成长条装盘,即可。
酸菜炒肥肠
1切葱、姜、蒜、青航椒、红航椒,备用。
2把淅川酸菜捏干酱水,在用刀切成段。锅中烧水,把切好的酸菜过下水。在控干酸菜的水分。
3把卤熟的大肠,切成滚刀块。锅中放入水、料酒、大肠汆水。最后捞出控水。
4锅中添油,用葱、姜、蒜、干红辣椒炝锅。在放大肠炒下,然后放青、红杭椒翻炒。最后放酸菜,加3小勺盐、4小勺鸡精调味。翻炒均匀即可。
我是我们一起做美食 欢迎大家支持和关注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彩云之南——云南。
米线
说到云南,肯定很多人都能想到过桥米线吧,那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那可以摆满一桌的配料,很诱人,除了过桥米线,其实我们还有很多米线的吃法,豆花米线、小锅米线、凉米线、炒米线、卤米线.......感觉一天三顿全吃米线都可以。
烧烤
特别点名建水烧烤,真的别有一番风味,特别是建水烤豆腐真的是一绝。
傣味
傣家菜,有菠萝饭、烤猪皮、烤五花肉、撒撇、各种烤鱼、烤肉。
云南全菌宴
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大山上生产各种菌类,什么鸡枞、松茸、干巴菌、青头菌......一到吃菌子的季节,总会有不注意的人就吃中毒,所以菌类还是处理好,弄熟弄透,可以炒、可以煮,好吃又美味!
滇菜系
滇菜选料广,风味多,以烹制山珍、水鲜见长。其口味特点是鲜嫩、清香回甜,酸辣适中,偏酸辣微麻,讲究本味和原汁原味,酥脆、糯、重油醇厚,熟而不烂,嫩而不生,点缀得当,造型逼真。
有云南风味荞丝,金钱云腿,椰香泡椒煎牛柳,红烧鸡棕菌,芫爆松茸菌,傣味香茅草烤鱼,怒江***大虾,高黎贡山烩双宝,大理夹沙乳扇,云南春卷,户撒过手米线,棒赛撒苤等等。
云南真的有很多美味,除了那些经常听到的出名的,如果去一些乡下、村庄,还能吃到当地的野味、野菜,如果有空可以去走走看,品尝美味。
云南欢迎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意思?
谢谢提问,这个问题云舒云卷来回答。
“治大国如烹小鲜”一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章。
原文是:“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要想理解“大国如烹小鲜”的意思,就要首先了解老子的思想,尤其是政治主张。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了解了老子的思想核心和政治主张后,再来看“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就比较好理解了。
简单的说就是治理国家和烹饪是一样的。要想做出好吃的菜肴,不仅要了解食材的特性,还要小心烹调,掌握好火候,才能得到想要的美味。
治理国家也是一样,首先要相信人民,保护人民。统治者可以在思想上影响人民,教化人民,引导人民,但不要轻易打扰人民的正常生活,要让人民按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和生活轨迹来生活。
统治者和人民应该相向而行,互相扶持,两不相伤。也就是水和舟船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自然和谐的关系。
其次,掌握火候,施政得当。虽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但他也并不否认,作为统治者,还是要有所作为。像烹饪美味,如果只小心呵护食材,而不掌握火侯得不到可口的美味。
治理国家,颁布法令,纲领,一定要顺势而为。太急躁或者太消极都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烹饪必须根据食材的特性掌握火候,治国也是一样,要根据民情民意来决定施政方针。
如果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宁,为政者就要减少干预,让人民休养生息。如果社会动荡,或者遇到了天灾人祸这样影响人民生活的大事,施政者就要拿出雷霆手段,拨乱反正,大火快炒,迅速恢复社会秩序,让国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以上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意思,希望能帮到你。
这是《道德经 第六十章》中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里老子用烹小鲜做比喻来谈论治理天下的问题,理解这一比喻,也就理解了老子治理天下的主张了。
小鲜就是小鱼,老子不但爱吃鱼,而且精于做鱼,他深知小鱼骨弱肉嫩,放入锅中,不能随便翻腾,否则就成了一堆烂渣了。治理一个大的邦国最怕的就是朝令夕改,瞎折腾,乱折腾,百姓无所适从,就像把小鱼在锅里不断翻腾一样,结果是一塌糊涂。
老子认为烹小鱼要按照烹小鱼的规律来,制大国按照制大国的规律来,各有其道,依道而为,才是正法。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内涵丰富复杂,在这里主要指为政的规律。老子认为按照事情本来的自然规律去做,不违背事物自然属性,一切都会和谐安然,鬼神不扰,圣人不劳,百姓安乐。
当然,对此句的理解也不限于此。烹鱼要讲究火候,不及不熟,太过就糊了,火大火小的变化,也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治国也存在这个问题,政策颁布的时间,执行督促的缓急也是要依据“鱼”而定。
烹鱼也是要加调料的,如何让五味调和,咸淡适宜,那也要根据烹小鱼的自然规律而来。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各行各业就像五味,轻重先后都要有讲究,在合适的火候下,让他们自然冾合,社会就可平稳发展了。
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门总爱用吃饭问题来比喻治国理民。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说就以怎样调和鼎中之味喻说,“调和鼎鼐”的成语就出于此。
孔子讲“人莫不有食也,鲜能知味也。”也是用饮食来讲“中庸”的道理,最终还是和治民有关。
语出《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段话,我翻遍了网络,解释千奇百怪;我也听过国内众多学者的解读,语言文字上解的教授居多。后遇一不愿宣扬的教授,此人兼修儒释道,深谙心理学,经指点,方晓此段的真义。此段描述的是大道的功能德性。我说到这里,就像佛陀拈花,大迦葉微笑一样,懂了就是懂了;没懂的,您慢慢悟。
“治大国,若烹小鲜”,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不是举重若轻,不是按规矩出牌。是什么呢?是治大国与烹小鲜这两件事一“大”一“小”都是依大道而行的功能;都会熏习影响大道的德性。所以,都要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世间的事,再大也是小的;而大道的德性,再小也是大的。
道之所至,师之所存也。
开题
语出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章。
众所周知,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的主要思想之一,是“清静无为”。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这正是“清静无为”的体现之一。
详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一、释词
治,治理。
大国,“国”,当为诸侯国;还不是今天所谓大一统“国家”的概念。
治大国,就是治理大国。
若,如同,像。
烹,烹饪。
小鲜,小鱼。
二、释句
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
三、解析
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
烹调小鱼时,不能翻动;如果翻动的话,小鱼就会烂碎。
治理大国时,不可扰动民众;扰动民众的话,其国就会乱掉。也就是说,治理大国,当以“无为”为主导思想,“有为(并非“有所作为”,而是“穷折腾”)”,就会伤及民众,危及其国。
四、引证
1、韩非子解老篇:
“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苦烹小鲜。’”
2、马其昶曰:
“诗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义出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