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克地佬果脯做法?
食材:果脯(菠萝,木瓜,芒果干)200g,黄油90g,面粉 250g,玉米粉 250g,泡打粉 3g,盐 2g, 鸡蛋2个, 希腊酸奶 1/2cup,牛奶1/2 cup。
做法:
1.果仁切碎,黄油中火下锅烧成不淡不重的棕色。
2.关火,倒入果脯仁,搅拌,静置一旁。
3.混合面粉,玉米粉,泡打粉,盐。搅拌均匀。再加入鸡蛋,酸奶和牛奶。等步骤2差不多冷却,加入进来,再搅拌均匀。
4.180度预热的烤箱,烤25分钟。(我自己家的烤箱比较老,有快15年了,所以我烤了45分钟。)等到金黄或者用牙签戳进去,***之后没有沾粘物,说明烤好了。
克地佬是一种野果,外形与滇橄榄极为相似,味苦、涩、酸,回甘很好,食用后咽喉会感觉很舒服。产于云南德宏、腾冲一带,尤以腾冲较多。可生吃、凉拌、腌制、泡酒均可,做成果脯更是深受大众的喜爱。
克地佬果脯做法:1、首先将果洗净:2、将果肉取下用白糖或冰糖腌制3天左右(糖果比为1:2左右);
3、将腌制好的果肉取出晒干即可,若白糖不够也可在果肉表面洒一些白糖(根据个人喜好而定),这样可增加甜度。
4、用玻璃瓶装好,食用时取用即可。
云南傣味蘸水做法?
番茄2~3个,柠檬1个,小米辣2~3个,蒜苗5~6根,小葱1~2根,独蒜1个,少许的盐还有折耳根
做法
1.将番茄洗净切为小丁,放到盘子里。
2.分别把小米辣,蒜苗,小葱,独蒜还有折耳根都切好,一起放入盘子里。
3.腌制1~3分钟把柠檬切成两半,把柠檬汁挤进去放入少许的盐拌一下。
4.最后,再腌半分钟,等到番茄被挤出水分就大功告成了。
酸酸辣辣的云南傣味蘸水的精髓就是新鲜绿柠檬,注意不是那种***的柠檬噢!加上云南剁碎的小米辣、新鲜的洋芫荽,再来一点生抽,注意生抽用好一点的,再配上花椒油,再加点剁碎的姜和大蒜,最后加上漂亮的葱花,好了简直太开胃了太美味了。
阿昌族十大美食?
1、酸食:
酸食是阿昌族的每日必不可少的菜肴,是常见的酸食品是酸笋和酸腌菜。
过手米线,德宏州阿昌族特有的小吃,是阿昌族以手抓食的品种之一。这种进食方式,在云南众多民族吃米线中尚属鲜见,不但用手抓食,而且还要用米线做皮,包入馅料,这与阿昌族所食米质油润软糯,宜于用手指捏成坨而食有关。
3、腊肉:
腊肉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常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和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4、酸辣谷花鱼:
酸辣谷花鱼即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
5、黄花粑粑:
黄花粑粑不是黄花菜,其学名为鼠曲草,其他俗称还有绒毛草、黄花白艾、等。黄花粑粑是将黄花与泡过的糯米饭放在一起蒸熟舂后,捏成一个个圆形的粑粑,等其晾干后放在火里烤吃或用油炸了吃。
6、酸笋鸡,酸笋清脆、开胃,和鸡肉经过一段时间的炖煮,一年四季都是阿昌族餐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
7.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8、竹筒烧肉。须选用“老品种”方法喂养的新鲜猪肉的后腿肉或里脊肉,***用祖传配方和工序进行腌制,将腌制好的肉放进生长一年左右的大竹或荆竹竹筒里(竹筒一头留节、一头开口),再用巴蕉叶或青菜叶将竹筒口堵严,放入炭火中将竹筒烤焦即可。劈开竹筒,“竹之清香和猪肉之芬芳”扑鼻而来,风味独特,鲜嫩可口且不上火。
9、竹筒烧肉。须选用“老品种”方法喂养的新鲜猪肉的后腿肉或里脊肉,***用祖传配方和工序进行腌制,将腌制好的肉放进生长一年左右的大竹或荆竹竹筒里(竹筒一头留节、一头开口),再用巴蕉叶或青菜叶将竹筒口堵严,放入炭火中将竹筒烤焦即可。劈开竹筒,“竹之清香和猪肉之芬芳”扑鼻而来,风味独特,鲜嫩可口且不上火。
10、外家肉 阿昌族婚俗中,举行婚礼,自始至终充满着生活乐趣,酒宴席上,新娘舅舅坐的桌上。必须摆一盘用猪脑作成的凉菜,否则,他们就不吃饭。酒宴结束,舅舅要送一份"外家肉"。"外家肉‘"十分考究,一条后腿,必须带着猪尾巴,重量恰好四斤半。送"外家肉"是为了新娘不要忘记外家。
1、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
2、阿昌族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过自己的火把节时,家家户户烧火猪,吃米 线。
3、酸笋是阿昌族的每日必不可少的菜肴,腌酸笋的季节在春秋两季,放于陶罐中,撒上盐巴,置于火塘边,烘烤数日,酸味即出,便可随食随取。
4、酸笋鸡,酸笋清脆、开胃,和鸡肉经过一段时间的炖煮,一年四季都是阿昌族餐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
5、糯米粑粑,把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泡半天左右,捞取放入甑中蒸熟成糯米饭后,放到木碓中舂细,即可食用。糯米粑粑柔软细嫩,口感极好,阿昌族人百吃不厌。
6、过手米线是陇川户撒一带阿昌族的风味食品,用户撒出产的上等米压榨成米线。过手米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回味无穷。
云南德宏的过手米线好吃吗?有哪些特色配方?
相信去过云南的朋友都和壹周君一样有这样的感受:米线种类多到眼花缭乱。虽然云南之行吃过不少米线,但印象最深的,当属过手米线。
过手米线是云南阿昌族的一种传统美食,吃正宗过手米线,要到德宏州陇川县的户撒去。因为用户撒那正宗的红米线做出来的,味道口感才算过瘾。
那种米线要比普通的更有韧性,集软、滑、糯于一身,不会粘在手上也不会结成团,当作过手米线的原材再适合不过了。
“云南小吃十八怪,帽子米线把帽带”,这句俗语流行于当地人与外来游客之间,揭示了云南米线的灵魂所在:帽子,对于过手米线来说,帽子也同样重要。所谓帽子,就是决定一碗米线的配料,比如常见的鸡肉、肥肠、焖肉等。
户撒过手米线的帽子必少不了“酸水”,酸水在户撒独特的气候条件的孕育下独具特色。酸水清凉爽口,又能起到解腻的功效。
拌米线的时候把酸水煮沸,再倒上些盐巴和味精,这重要的调味品之一就准备完成了。 其他调料都是盛放在钵头里,有辣椒、姜、蒜、芫荽、芝麻、捣碎的熟花生、煮好的豌豆粉等,食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添加搅拌。
辅料里的烤肉皮是绝对少不得的,当地有些人吃烤肉皮只要七八分熟度,据说那样的口感最好。一块白白厚厚的猪肉皮串在钎子上,放到火上烘烤。除了烤肉皮,还会加一些碎瘦肉、猪肝、碎花生,把他们混成肉馅。
除了这些调味料,一般还会配上煮熟的萝卜、豆腐和舂菜。煮好的米线、备好的帽子,只摆筷子不用碗,手心里拌上一小撮米线,那滋味真心不错。
对于很多人来说,对于过桥米线应该还算了解,但是过手米线估计就不知道是什么神仙小吃了。
过手米线算是德宏州阿昌族特有的小吃了,过手米线也是繁华的大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阿昌族人向来都是用手抓的方式吃饭,这样能保持原生态的韵味。这种吃东西的方法在云南众多的民族当中,可算是少见的,不但会用手去抓食,而且还会用米线做皮,包裹馅料,可见也是需要一定的熟练度才可以的。
而制作“过手米线”的方法可谓繁琐,制作米线的米,需要用德宏上等紫红米磨制,香糯软滑,还不能结团,也不能粘手,肉馅拌进去不能下沉到底,也不能浮起来,能均匀的散布在米线之中才是佳品。
过手米线是阿昌族特有的当地美食,吃的时候需要先取一团米线放在手心,然后把馅料放在米线之上食用,所以才有了“过手米线”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