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汤坑客家菜粄怎么做?
你好,材料:
- 粄皮:糯米粉250g、热水适量
- 馅料:猪肉馅150g、虾仁50g、葱姜末适量、盐适量、鸡精适量、生抽适量、料酒适量、花生油适量
步骤:
1. 将糯米粉倒入碗中,加入适量热水,用筷子搅拌成均匀的面团,盖上保鲜膜醒发10分钟。
2. 将猪肉馅、虾仁、葱姜末、盐、鸡精、生抽、料酒、花生油混合搅拌均匀备用。
3. 将醒发好的糯米面团揉成长条状,切成小块,搓成圆球状,用手压扁成薄片状。
4. 将馅料均匀地放在粄皮上,将粄皮对折,用手捏紧边缘,制成半月形状。
5. 烧开水,将粄放入蒸锅中,用中火蒸10分钟即可。
小贴士:
1. 制作糯米粉皮时,热水的量要适量,不要加太多,否则粄皮会变得太软而不易操作。
2. 馅料的味道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整,增加或减少调料的用量。
3. 蒸粄时火候要适中,时间要掌握好,否则蒸熟的粄皮会变得太硬或太软。
先将粘米粉和温开水按2∶1的比重在容器中混合,然后用筷子顺时针搅拌成糊状,随后再加入清水搅和均匀,揉成粄团待用。
二,把***摘的新鲜韭菜洗净,切成半厘米的小段,把韭菜放入肉末中拌匀(肉末可选臂尖肉或五花肉,最好是三肥七瘦,自己剁最好)。韭菜肉、油、盐、碱粉按比重和成馅料。在这个过程中,韭菜洗净后要放在竹篚中沥干水分,才不会影响制作效果。
三,把粄团捏一小团压成薄圆形,擀成比做包子稍大一些的皮,皮尽量薄一些,放入准备好的馅料(馅料可因各人喜好对配置和口味稍作改动),顺手将和好的馅料包在粄皮里裹好,注意把粄皮两端合起捏紧即可。
四,是蒸熟,一笼韭菜粄大火蒸约15-20分钟。蒸熟后可趁热吃,也可冷却后微微煎炸一下,则更香脆
做肠粉的面可以做包子吗?
肠粉不能用来蒸包子,发不起来,面粉才能用来蒸包子,面粉是小麦磨成粉,肠粉主要是用粘米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澄粉)做成的。两者区别很大,用途自然也就不一样,肠粉只能用来蒸肠粉,不能用来蒸馒头。肠粉源于广东罗定,目前已在全国传开,按地理(口味)区分较出名的有广州西关肠粉,梅州肠粉,潮州肠粉,云浮河口肠粉,郁南都城肠粉等。
肠粉专用粉不可以代替面粉,因为肠粉是粘米粉加淀粉,因为没有筋度,和面不成团无法制作面食,只能调成糊状倒入模具中摊开,放入肉沫蛋液榨菜沫等配料蒸熟成米皮,因卷起来后类似肠的样子所以称为肠粉。而面粉是有筋度的,可以用来制作馒头包子等面食
兴宁十大小吃排名?
1、酿粄
酿粄又称客家酿粄、酿粄,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点,属于粤菜系。广东客家地区的逢年过节的小食之一,馅料可以自由发挥,可荤可素,软糯可口,风味独特。
2、鸡颈粄
鸡颈粄是一种小吃,其因形而得名。用水把“七分糯三分粘”的米粉和成面团,取一小团用双手压扁,放入热油锅里煎,一边煎一边用锅铲压拍,然后把它翻过来再压拍,如此一而再,直到把它压拍成比原坯大一倍的薄片,此时已煎熟成外焦里嫩的微黄。趁热取出摊在白色的椭圆形瓷盘里,撒上白糖和切碎的炒花生米,细细地卷好。用刀切成三分长的一小段,一圈圈竖起,入口香甜,慢咽糖粒沙沙,名副其实的鸡颈。现在工艺裹馅可以是椰丝,芝麻,腰果碎,松子仁等等,但最正宗的还是白糖和碎花生。
3、腌面
梅州腌面是广东省梅州地区特色的汉族客家小吃,早餐宵夜最常吃的就是梅州腌面,地道的梅州腌面颜色金黄,面香扑鼻,味道爽口香滑。兴宁的腌面一般是配三及第汤一起食用的,另有一番滋味。
4、大坪豆腐
大坪布骆包子豆腐的制作工艺是“磨豆腐”中的一种独特的、精细的制作工艺,按它的工艺制作出的豆腐特别鲜甜、嫩滑、爽口,而且营养丰富,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
5、艾煲鸡
艾草煲鸡汤是兴宁客家地区传统滋补汤,它有极好的滋补功效。它不仅非常适合产后虚弱的妇女,对于男性来说,也同样具有滋补、暖胃的作用。
6、兴宁盐焗鸡
兴宁盐焗鸡是久负盛名的客家菜肴,自古至今均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客家人选取当地嫩鸡,宰杀后不切块,除去内脏后晾干,然后用抹涂少许食油的草纸将整只鸡严实包好,埋进炒过的热盐堆中,用文火锔着半小时左右即可,取出后将其拆撕成丝肉片,放进盘内上席,再配以姜油或麻油时食,皮软肉嫩,香浓美味,并有温补功能。
7、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也称为烧白,是汉族传统名菜,属粤菜客家菜。通常是将五花肉上汤锅煮透,加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之后加葱、姜等调料炒片刻,再下汤用小火焖烂。五花肉盛入碗里,上铺梅菜段,倒入原汤蒸透,走菜时,把肉反扣在盘中。
8、鸡炒酒
鸡炒酒又名娘酒炒鸡、娘酒鸡、酒鸡、姜酒鸡,是客家地区用鸡肉(最好公鸡)、生姜、娘酒制作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
你还记得曾经的邻居吗?
我至今还记得多位曾经的邻居,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我读小学的那位邻居。她年长我几岁,我读小学时,她读初中。每次放学回到家里,我总能听到她的歌声。她很爱唱和爱情有关的歌,那歌声听起来绝对是发自肺腑,偶尔我也会和她一起清唱。
后来,她考上高中以后就搬家了,再后来就不知道了。
记得一个女邻居,很漂亮,从农村嫁到镇上富裕人家,却常常被家暴,后来带着孩子离家出走了。发财后回来闹离婚。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上小学四年级时从家里搬到镇上做生意,我们也跟着去了。租得别人家的房子住。那时隔壁有一片瓦房,虽然房子不怎么样,但是人家是镇上人,有镇上户口。房子是自己的,不用花钱租。
那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虽然镇上的房子一年租金也不了多少钱。但是我们还是很羡慕镇上的人。觉得他们天生就是镇上的,比我们租房子住的条件更好。
隔壁家是开副食店的,家里有三个人,老两口和一个儿子,一家三人都不多话,住了一两年都感觉不到他们家的存在。
直到娶妻后他们家才热闹了起来。结婚那天我们带人去围观,新娘穿着一身红色的衣裤安静地坐在床上。一张瓜子脸真是让人觉得惊为天人,在我们那镇上怕是没人能比她更漂亮。
新娘子也是很安静的人,结婚后他们一家就安静地生活着。
过了几个月,突然有一天,看到好多人围在那家人门口,他们的窗户正对着马路,我跟过去一看。那个美丽的新娘已经生了孩子,抱在怀里,坐在床上,哭得梨花带雨。
虽然我也是女的,那时才刚10岁,可是我想说,那女人真漂亮!生孩子娃还是一张小尖脸,眼晴又黑又大又亮,脸红红的,长发披肩。
原来说是新娘怀孕不到时间就生下了孩子,所以男人一家怀疑她是婚前不检点,怀疑她生下的不是他们家的种。
但是那时亲子鉴定可能没现在这么发达,他们这么怀疑也就这么认定。这家老实的三个人就开始隔三差五地打女人。
这对我们这帮孩子来说既是折磨又很吸引人。每次被打了,她就抱着孩子坐对窗前哭。吸引一大帮人去看,我要是个男人,要是年纪大点,我真想带她远走高飞啊!
冬天的一个早上,那家又发出惊天动地的声音来。我们又围拢过去看。这次哭天喊地的是家里的老太婆,在她的哭诉中, 我们知道了他家发生的事情:媳妇带着儿子跑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他家天天都在闹,媳妇娘家人轮流来砸店,要人!
店子柜台上装糖果的玻璃瓶碎了一地,后来装酒的大缸也碎了一地、装豆瓣酱和醋的大缸也在接下来的几天一一碎裂。等酒醋的香味散完后,那媳妇的娘家人也不再来了。
不知道他们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又过了几年,我上初中了。有天回家,看到一个穿长风衣,短头发的女人站在我家对面。身边围绕了一堆男从,她拿出烟一一向他们分发,分发完自己也点燃了一支。
她的打扮在我们镇上太独一无二了。我们又一呼啦带着好奇围了上去。
我的天,这个短发女人竟然是隔壁跑掉的媳妇,我从没见过一个女人剪这么短的头发还能这么漂亮。不同的是,以前她漂亮而足不出户,我们只能隔着窗子远远看看。
而现在,她打扮出众,在男人堆里也淡笑自如,看起来和当地的良家妇女没有那么不同,可是听她和男人们的谈话,又觉得她绝非是那种不正经的女人,而是一位见多识广,有魄力的能干女人。
没人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她是回来离婚的。说孩子确实不是隔壁家的,她愿意补偿一笔钱,只求能离婚。
这次没有什么动静,就如同女人突然出现一样,她又突然再次消失了。
镇上的地谈论了她半个月,有的说她在外面当鸡,有的说她做了大生意,有的说她遇到了大老板。但真相是什么也没有人能说清楚。
后来我和爸爸妈妈离开了镇上,去了城里。很多年没听到过那条街上的事情。
直到前几年婆婆过世,我回去参加葬礼,那时我几个叔叔都搬到镇上居住了多年,和镇上的人都有来往。葬礼的老邻居们都来了。
大家聚在一起,我突然想起那个女人,于是闲聊时就问了两句。结果再次让我张大了嘴巴:据说那个女邻居的儿子每年都回来,原来他是那个男人的亲生儿子,两个做过亲子鉴定,当年媳妇应该是被冤枉的,可能就是早产。
因为早产被打得活不下去,她才选择离家出走。回来说孩子不是他家的,应该就是为了能顺利离婚。然后她嫁了个大老板,儿子知道真相后,还是回家认了自己的亲爸,亲爷爷亲奶奶。每年回来看他们,给他们点钱。
但也仅此而已,女人再嫁嫁得很好。脱胎换骨,儿子也跟着有了更好的前途,虽然回去看看老的,但是他们也享不到他的福了。
原本应该幸福的,因为自己的多疑而毁了,后来那个男人一直没有结婚。因为他们家其实很穷!又打女人,所以没有人愿意嫁进来。
我很佩服这个女人,从她离家出走那天,她一步步摆脱了不幸的命运。后来宁愿背着骂名,也要离婚,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而他前夫家,丢了媳妇,又把亲孙子推给了外人,会不会肠子都悔青了呢!
@轻寒读书
看到题目 ,想起了过去我们家的一个老邻居 ,赵大娘 ,今天想起来 只能当笑话说 ;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家算经济条件好一点的 ,其实赵大娘 人也不坏,性格开朗 ,就是喜欢赚小便宜 ,《赵大娘吸烟 》,每天起床后 到我们家转一圈 ,我们习惯给她点上一颗烟,久而久之 她养成了习惯 ,每次来我家的目的,就是奔着抽颗烟来的 。
还有更好笑的 ,有几次炒菜坐上锅 跑到我们家来借油 ,说是忘了买油,还有下雨天跑到我们家借自行车 ,说他们家的自行车刚刚擦洗过 。
现在想起来 倒是怀念那个年代 ,共同住在一个大杂院里 ,每个家庭之间没有什么隐私 ,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比较单纯 ,就是赵大娘这种性格的人, 喜欢赚小便宜 ,也表现的那么直接 。
时过境迁 ,几十年后的今天 ,家家都关起门 朝天过了 ,我们在这小区买房四年半了 ,隔壁住的什么人 ,姓什么叫什么 根本不知道 ,更何况有什么交往 [捂脸]
我小时候,隔壁有个嫂嫂,对我那是真的好,我长大后离开家乡,每次回去,嫂嫂都会让我去她家吃饭,我如果不去,嫂嫂就会把做好的饭端给我吃。可惜,嫂嫂在七八年前去世了。唉!
我记得
我今年79岁,大约3~4岁记事。
1946年春天至1948年春天,我们家住在佳木斯松花江北岸的莲江口,我和比我大2岁的刘某一起上江边玩沙子,玩水。他是我记事最早的邻居。
我们两家一起“下放”到万庆村,一起土改定的贫农成份,一起上学。后来我们先后到了佳木斯。76年的老邻居,来往不断。
1948年到了万庆村,东院孙某,1998年我知道他在佳木斯给他侄子啤酒批发部烧锅炉,1年见几次面,直到2006年他病故,后又和他弟弟来往。
西屋是老苏家,老苏头定富农成份。过年苏大哥早早给我父母拜年。1989年分别30余年苏大哥找到我单位,我把他领进我家。他说要回汤原县黑金河乡红兴村,我给拿的班车钱。
在万庆上学最好的同学张某,前后院住的邻居。早晨一起上学,放学一起上他家。1967年我在部队时,他把四妹介绍于我,1969年结婚。我们都住佳木斯,邻居+同学+亲戚,这关系老铁了。
我19岁参军前鹤岗的老邻居吕大哥,他家的几个孩子我母亲义务看管。我父亲75年病故,我小妹82年结婚前这7年,我母亲晚上犯病了。鹤岗的哥哥,二个妹妹离的远,我住佳木斯。我老妹妹敲敲墙,吕大哥就过来了,用自行车驮着我母亲上医院。前几年我哥哥住院我回鹤岗,听说吕大哥也住同一医院,我赶紧买水果看望吕大哥。
我转业后1***3年5月住日军留下的土楼“小白楼”。北屋邻居煤烟中毒,我老伴招呼把他一家叫醒。贾大嫂在院里义务照看我的孩子,老肖家买了电视机我上他家看电视,老肖帮我改屋搭炕。
1989年张家我们一起从小白楼搬至“红眼楼”,又处邻居。尽管他家搬到新府苑,最近这几年2次邀我们到他家做客招待我们就餐,是49年的老邻居。
2008年搬进此楼。这个单元17户,闲屋多,往外租的多,搬走搬进变化大。6楼人在桦川,屋出租把钥匙给老伴,来租房的老伴给开门领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