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龙抬头,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
我们这儿二月二,有2个习俗:
一是: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要剃头!小时候听我奶奶告诫大家:正月里不能剃头!正月里如果剃头, 就好比是杀了一头牛!因为牛对于农村家庭来说, 顶得上一个强劳动力,如果杀了牛,家里就要变穷了……!
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二月二是接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已经结婚出嫁的女儿,这一天要带着老公一起回娘家,如果娘家不接女儿回家,就会变得贫穷,而且要穷一辈子。如皋还有民谣是这样形容这一习俗的:"二月二,带女儿,不带女儿,穷鬼儿",用我们如皋的方言念起来,还有点儿押韵呢。
当然 这些都是寄托了百姓良好愿望的旧习俗,现在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理发想什么时候理就什么时候理!至于回娘家 ,也是根据自己的时间许可, 不一定非要等到二月二这一天!特别是像今天,是工作日 ,更不可能为了回家而不工作!友友们,你说呢?
我们这儿有一句话: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下流。可是一敲梁头往下掉灰尘,也可能是古人想的招让人们打扫卫生吧。另外,二月二要吃花糕,意思是登高,这一天不让吃面条,因为面条象小龙。
二月二,龙抬头,从今天起,阳气升腾,大地返青,万物复苏,雨水增多,农耕即将开始,这个节日寓意着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在新疆有个世外桃源名叫巴里坤,他的习俗是这样的:二月二龙抬头,吃羊头,大人小孩要剃头,一年图个好兆头。
吃羊头:人们会提前用棚灯燎羊头,羊蹄,然后把炉条烧红,燎细毛,再用刀把烧焦的表皮刮去,等到黄橙橙,干干净净了,就放到大锅里煮。当地有个民谣:老两口,搭上锅锅煮羊头。这样二月二一大早,全家人就能吃上浓香诱人的羊头了。
剃龙头:过年前,人们会说,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经过一个正月,大人小孩的头发都长长了,就等着这一天理发,小孩剃头寓意着长大要出人头地,大人剃头则希望来年讨个好彩头,***当头。
你get到了吗?
二月二日,称为龙抬头日,在我们老家忌用针线,剪刀,尖锐的利东西,意思就是怕不小心误伤了龙的眼晴,从前老人就告诫小孩到了这天就不要玩这些利器的东西,以免 触放了龙神对自己不利。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在我们豫北区域,孩子们就首先是要理发。因为正月理发有死舅舅说法,孩子们一个多月不理发,头发早成了茅草窝。
另外就是"年″算是正式过完了。这一天一般家庭都吃团圆饺子,而后该外出打工或在家忙碌农活了。因为现在已经春暖花开,农忙季节已经来临。
其次是龙抬头当天,由家里长辈男人,带上家庭妇女自己蒸的蛇形、桃形、刺诙等面食,带上香烛纸铂到水井旁边,祷告祈求龙王当年风调雨顺,有个好年景。这一天男人不从老井提水,怕惊了龙王,女人不做针线活,怕扎瞎龙王眼睛。
俗话说三里地改规矩,十里地不同俗,豫北地区可能还有很多不同的民俗,仅供参考。
二月二,龙抬头。基本上大多数地区习俗一致。祝我们这边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今天到处都有爆米花。有一个说法是每年腊月初八喝了腊八粥人就糊涂了,开始大量花钱(挣得少花的多),一直到今天,吃一***米花终于弹醒了,😄😄😄不能再如此花钱了,赶紧挣钱吧,该干嘛干嘛吧!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有哪些禁忌及风俗习惯?你们知道多少?
引言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转眼已经是农历二月初二了,东风送暖、青龙抬头、万物复苏、春回大地。那么农历二月初二为什么叫龙抬头呢?二月二龙抬头又有哪些禁忌和风俗习惯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为什么二月二称为龙抬头
要明白“龙抬头”,首先要知道这其中的“龙”指的是什么。这个龙实际上指的是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的青龙。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面的星星分为二十八组,即“二十八宿”。又根据“东南西北”四大方位,将二十八宿分为四大组。位于东方的就是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那“抬头”是什么意思呢?七宿组成的是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角宿为龙角、亢宿为龙咽、氐宿为龙爪、心宿为龙心、尾宿和箕宿为龙尾。在冬季的时候,青龙七宿是隐藏在地平线以下的。到了农历二月初二时,角宿中的一两颗星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就像是这条青龙刚刚抬起了头,所以称为“龙抬头”。
古代龙抬头节日的风俗习惯
龙抬头节日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龙抬头的节日活动也有所不同。
- 秦汉时期
在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曾记载着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百姓舞龙求雨的场面。后来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也有人们戏龙的情形。所以在秦汉时期,人们在这一天进行的活动主要有:戏龙、舞龙、耍龙灯。
- 唐宋时期
唐人认为这一天是“迎富贵”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的果子”。当时的人们用青色的袋子将瓜果和谷物纳入袋中,互赠亲友。村社里则用春酒来祭祀木神句芒,祈求这一年能够丰收。宋朝时期除了这些基本的活动,宫中皇帝的御宴还增加了“挑菜”的***活动。
-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这一天的习俗有很多,如撒灰引龙、游赏四郊、熏虫炒豆、吃龙须面等。最新鲜的是用灶灰围着房屋洒一圈,这叫引钱龙,目的是招祥纳福。
现今龙抬头节日的风俗习惯
- 剃龙头
剃龙头指的是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理头发。在这一天剃头发,寓意很深。对小孩来说,是希望她健健康康成长,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对大人来说,是辞旧迎新,希望这一年能够顺利发展。
- 耕春牛
在农村,这一天会使牛下地耕种。这预示着春耕的开始,所以也叫耕春牛。在这吉日里耕种,人们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 放龙灯
放龙灯是北方黄河流域的一种习俗。人们用芦苇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油灯,傍晚时期,沿河放下,为龙照路。这不仅有***的形式,而且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 敲龙头
敲龙头是东北地区人们的风俗。用长长的竹竿击打房梁,目的是把龙唤醒,让龙来保佑一方平安。也有一种说法是,敲击房梁把蛇蝎等毒物吓走,使它们不能来害人害物。
- 祭地神
民间认为二月二是土地公公的诞辰,所以这一天会对土地公公进行祭祀。地泽万物,土地公不仅保证着一方平安,而且管理的谷物生长。所以表现了人们对平安的向往和对丰收的渴望。
- 吃龙食
吃龙食是指在二月二这一天,吃的食物名称必须与龙相对应。如:吃面条叫吃龙须、吃春饼叫撕龙皮、吃汤圆叫吃龙眼、吃饺子叫吃龙耳等。这是因为龙的寓意和象征意义都十分美好,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祈龙赐福。
龙抬头的禁忌避讳
二月二这一天的禁忌避讳也有很多。如:
不能动针线,怕伤到龙眼,成为瞎龙;
禁止到河边或井里挑水,因为怕惊扰了龙的活动,招致旱灾;
不能盖房或磨面,因为怕伤到或压到龙头。
若木语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能感受到人们追求美好的强烈愿望。但我们也不能过分的沉溺和相信于此,美好的生活还是要靠我们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的。
(文/若木 图/网络)
谢谢邀答。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个传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各种版本的流传都是围绕谢龙恩的这:主题。最早传说是天文现象,二十八宿中的东象限里是青龙的属地角星为龙,二月二早上角星喷薄而出,紫气东来,人们认为吉祥,这是龙抬头。另一说源自神农伏羲躬耕垄亩,后来尧舜禹相继于二月二耕种田亩,继而成为农事节,以感真龙天子之恩。再一种传说是玉龙解禁的日子。据传武则天篡政登基惹怒玉皇大帝,于是三年不雨,掌管天河之水的玉龙体恤民情,二月二这天抬头吐水解救民间疾苦。因此二月二这天是龙抬头之日,禁动铁类利器。所以北方人二月二这天做饭不用菜刀,不用剪刀,干农活不用铁器,从防伤及玉龙。二月二要炒棋子(面食品)祭祖祭社神(土地爷神)。吃龙须面,用草木灰在场院,门口用木掀撒囤子,以昭示五谷丰登。关于二月二剃龙头的风俗是后来讹传的。这一天禁铁器。据传古代待诏(埋发的)这天休***,因剃头削发犯大忌。不过既成流俗也只能顺其自然了。
按我们这个地方,农村***贯,这一天,不能吃面条,挂面,方便面之类。也不能动针线。都是老风俗,也没什么要忌讳的。也就是三里同俗,十里不同天。老风俗所说,二月二龙抬头,支熬子滩煎饼。
在黑龙江有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意思就是过了二月二,所有猫冬的虫子都会动了,另外,在黑龙江过二月二,有个风俗就是吃猪头猪蹄儿和猪尾巴,过完二月二,基本上年猪肉就吃光了,就这样吧。
农历的二月初二,在我国一直很受百姓的关注,二月初二,龙抬头,也成为春耕节,青龙节,在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和讲究。
我们这里是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哑柏镇,属于农村,二月二一般有这些风俗习惯和活动:
第一,理发。二月初二,各个理发店,生意爆棚,像龙一样,通过理发图个好彩头。
第二,炒豆,黄豆,豌豆水中泡一小时,然后晾干用盐炒。
第三,烙油饼,炸油糕,祭祀祖先,财神,灶神,祈求生活红红火火。
第四,各种庙会庆祝。很多地方会像过春节一样庆祝二月初二,举办庙会,各种庆祝活动。
第五,烧香拜佛。很多地方还要上贡,到寺庙里面去烧香拜佛,祈求在新的一年有好兆头。
第六,吃饺子,有的村子二月初二也吃饺子的习惯。
二月二我们这里也有一些禁忌:
第一,妇女不做针线活。二月二龙抬头,龙台头我不低头,这一天即使有针线活也不能做,像龙一样昂起头。
第二,不碾粮食。二月初二,不要斩断龙,不碾粮食,例如玉米,谷物等。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有那些禁忌和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二月二龙抬头相传己久,有说是唐武则天当政时闹灾荒而发生的故事而起,有传还早但说各宜,但二月二龙抬头相传基本上比较认可。我们这儿:早饭吃闲食,用面加调味品打上两个公鸡蛋,水适量调成糊在不沾锅放点油摊后簿饼,有的加点碎韭菜,自己喜欢吃菜吧、松软可口有食欲。新婚媳妇正月要出正,在二月二新媳妇都不能在婆家过。二月二吃婆家菜,婆婆死的快。不出正死公公,新媳妇必须正月底去婆家但二月初一必须离开婆家。不然公婆有个三长两短都新媳妇的罪过。春节正式过完,开工已上班,农活陆续安排,春暖花开,一年之季在于春。今年是非常时期众志成城战******,齐心合力中国人一定会战胜病魔!加油!武汉加油!
二月二,晋南地区有什么习俗?吃什么?
我很感谢回答你的问题,首先山西地区青龙节也当地一些习俗,在晋南地方称为“花潮"。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欢歌,跳舞、尽情欢欢,也称作“游春",也叫做“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粉制作煎饼,给妇女。晋中地方儿童习惯放风筝。有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方喜欢食面条、粉条,也称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称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酷似其他地方的元霄节。青龙节,其它地方青龙节,二月初二,吃🐷肉也有说法。以上晋南地区习俗。
感谢诚邀。在山西,“二月二”不仅叫龙抬头,还叫龙头节、青龙节。而山西关于“二月二”的很多传统习俗,大多都与农业生产和农耕文化有关,也表达了山西人祈祷一年风调雨顺的愿望。
剃龙头
这一习俗,全国各个地区都有。到了这天,大人、小孩都会到理发店理发,当你看到理发店人满为患,再正常不过。据说,“二月二”理发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吃龙有关的东西
山西大部分地区喜欢吃面食,平日里常吃的面食,在二月二的当天都有了讲究。比如山西人最常吃的面条,在二月二当天都会有个好听的名字“吃龙须”。吃粉条也会称为“吃龙须”或“挑龙尾”。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饼叫“龙鳞饼”,而吕梁地区这天吃煎饼或葱油烙饼,称为“揭龙皮”。太原地区这天除吃烙饼外,还有吃水饺,叫做“吃龙耳”,也有人用饼卷上合菜吃,意谓合龙头。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
崩蝎豆
“二月二”当天,晋南地区的习俗是吃炒玉米豆,又叫崩蝎豆。
“引龙”祈求风调雨顺
山西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山西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驱百虫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二月二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南地区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
踏青
二月二里,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
亮宝会
位于晋南的芮城县风陵渡镇的匼河村,每到二月二,该村会举办“三社典”古会。当天,村民们把自家的珍宝都展示出来,因此也叫“亮宝会”,不仅如此,亮宝会上,还有一个“背冰亮膘”的传统习俗。十多位壮年男子***上身,腰系野藤或穿土布裤衩,身背铡刀、石磨和一大块冰,光脚列队缓缓行进,很是气派。
谢邀,很荣幸能回答您这个问题。
创作不易,请各位朋友多多支持
农历二月二,这个中国民间节日叫做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等,是我们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人都是通过夜观28星宿的星象来判断季节的,而其中的“东宫七宿”形状看似一条巨龙,到了农历二月,处于龙角位置的“角宿”就会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称为“龙抬头”。
因为“龙抬头”正处于惊蛰前后,一些洞穴里的动物也都从冬眠中醒来,所以在人们心中,这一天也代表着春天的开始,万物的复苏,这时候雨水也逐渐多了起来。
在这个开春的节日里,民间有着很多很有意思的民俗比如,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剃头...其实,在晋南当地,还有个“二月二”,龙抬头,咬蝎尾即吃麻花的习俗。关于“咬蝎尾”的习俗,颇有讲究呢?
每年农历二月二(一般在惊蛰前后,各种昆虫快苏醒时)的早晨,不论大人小孩,起床后先不出声(以免毒虫听见),每人发一根麻花,先咬去麻花的两头,意为“咬蝎子尾巴”,表示惊蛰过后不受各种虫蛇干扰,以保一年全家老少平安度过。年年如此,沿袭至今。所以,才有了隋朝的一股麻花,后来的两股麻花,到流传至今的三股麻花,其条股交错的形状与蝎子尾巴倒有几分神似。
稷山麻花,又名“麻托”“扭股子”,是由水和面“扭股”而成,其制作工艺源于民间,兴盛于民间。如今,属于山西面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稷儿女勤劳于智慧的综合体现。以“赵氏四味坊”为代表的稷山麻花,以晋南特产优质小麦为主料,以纯天然无公害的当地毛棉油、鸡蛋、椒叶、脱皮白芝麻以及食盐、白糖等8种辅料,合理配伍,精心调制,经18道工序制作而成。
赵氏四味坊作为山西省9家“中华老字号”品牌代表,在故宫博物馆参加“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联展活动,收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创作不易,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