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怎么做?
生煎包
主料:
猪肉1块、皮冻1块、鸡蛋1个、小葱3根、大葱适量、面粉250g、酵母粉5g、泡打粉1匙、糖3匙、黄油1块、白芝麻适量、黑芝麻适量、香菇(6朵)、虾干适量、姜(半块)。
1:制作面团:厨师机中倒入250g面粉、5g酵母粉、1匙泡打粉、3匙白糖搅拌。搅拌的过程中慢慢加入清水,直至搅拌成面团,将面团用保鲜膜包住发酵1个小时。
2:备料:小葱切葱花,葱白葱绿分开,皮冻切小粒,姜切末,大葱切葱花,猪肉切小块。
3:绞打肉馅:猪肉放进绞肉机中打成肉馅。
4:香菇实现泡发,并切成块。
5:虾干实现泡发,并切成块。
6:姜切片并切成碎粒。
7:制作肉馅:肉末中加入皮冻、葱白、葱末、盐、生抽、老抽,抓腌均匀,放入冰箱冷藏20分钟,放入已经实现泡发好并切成碎块的香菇块、虾干块,加入一些切碎的姜粒。
8:擀面皮:(1)发酵好的面团取下保鲜膜后揉搓,将面团里的空气揉出,将面团揉成长条,再分成多个30g的小面团。
(2)将面团蘸上少许面粉,用擀面杖擀成四周薄中间厚的面皮。
9:包肉馅:面皮中放入肉馅,四周卷成一圈,包成包子状。
10:裹蘸料:打一个鸡蛋,蛋清蛋黄分开,包子底部依次蘸取蛋清、白芝麻。
11:煎包子:将包子放入平底锅中,盖上盖子发酵10分钟后,加入适量油,继续盖上盖子,开火煎至四五成熟。
12:加水:生煎包中加入水,盖上盖子焖煎。
13:撒芝麻:锅中水焖干之后,加入适量油继续煎至底部金黄,包子上点缀适量黑芝麻。
14:包子入砂锅:砂锅中加入黄油烧融化,放入大葱翻炒铺底,再放入煎好的生煎包,点缀适量葱花。
15:焖煎:盖上盖子焖煎2~3分钟,即可享用。
在你记忆中,六七十年代农村家中招待来客,一般都吃些啥呢?
你以为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真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差,那样穷?连个客人就待不起吗?
在六七十年代,人们把亲情看得非常重要,亲切感非常浓郁,如果有了一段时间不相往来了,就像丢了魂一样,哪怕是提几斤米、几斤面条、几斤麦子,或者是一二十个鸡蛋也要去看看,去走走。如果是有一家要办大情小事,如起屋架梁,红白喜事,要给他帮几天几夜的忙,相互帮忙无报酬无怨言,即使没有大事也会上门来看看长辈聊聊天。正如人们常说的亲戚是越走越亲。不像现在这个社会,为了一己之私,连父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不相让,在感情上时时都可能产生裂缝,何况是亲戚。
那时候的逢年过节,绝不像现在一样,人们什么地方都不愿意去,主要是在家里打***。即使是非要走亲窜友也是往***桌上坐,上午出门,下午日落前也要匆匆往回赶,不会留下过夜的。过去亲戚来了至少留宿一个夜晚,我在小的时候经常看见父母亲在油灯下与亲戚聊天谈家常,早上天还没亮又在和亲戚在床上聊天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然后起床给亲戚做早点并送到他们的。吃早饭后亲戚们要走还十分挽留,往往拉住亲戚的手,扣下他们的包不让他们离去,走时还要相送很远。
至于招待亲戚的饭菜,都显得大方诚意,把家里舍不得的鸡鱼鸭、腊肉及香肠都用上,在桌上生怕亲戚没有吃好吃饱,给他们奉菜、添饭,劝酒,有的把肉偷偷埋在他们的饭下面(白米干饭)等等。
那时候,尽管人们家庭没有现在这样富有,人穷志不穷,即使人皮难披也要披,而且还要披好,总是把亲情看得非常重要。现在就没有那一种的品味喽,见了亲戚不管他们是富还是穷都不像过去那样有亲切感,甚至见了还躲躲闪闪,更不愿相互窜门。不知现在人们是怎么啦,有谁愿意告诉我问题出在哪吗?
说出来恐怕现在的年轻人不信,那时北方省分农村待客,实在是寒酸得难以启齿。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全国上下都在清理所谓混进革命队伍的“阶级敌人",我被临时抽到军区审干专班,在全国各地跑外调。一次,我们在山西原平某公社农村搞外调,晚上赶不回县城,大队干部就把我们安排在队里条件最好的一对老年夫妇家吃住。那对夫妇对身为军人的我们非常亲热,晚上专门撵白面面条给我们吃,不过没有任何执筷的菜肴。据说这样的招待已经是把我们当贵客了,因为他家当年每人只分了五斤麦子面,除非过年或贵客上门,平时家里只吃杂粮。还有一次,我们出差到河北邢台某县农村,在老百姓家吃的是棒子面窝窝头、数得清米粒的小米稀饭,菜就是腌蔓菁叶子。
七十年代,我出差到河南农村,在老百姓家吃“派饭"。当时吃的是杂粮面馍和面汤,菜肴是三个时令蔬菜和一盘炒鸡蛋。在鄂西北农村搞民兵战备教育试点时,吃、住都在老百姓家中。早上,一般吃馍、麸拉汤和腌制小菜;中午吃干饭,菜肴也比较丰盛,有时令蔬菜、炒鸡蛋等四到五盘菜肴;晚上吃糊汤面和腌制小菜,一般不吃干的。到江汉平原农村吃饭就不一样了,不光一日三餐有大米饭吃,上桌的菜肴有八、九碗之多,除了时令蔬菜,还有腊肉,碰巧了,主人还会逮条鱼待客。
那时在老百姓家吃饭,我们每餐都会当场付给半斤粮票、一角二分钱,决不拖欠。
座标北方农村。
来客也分三六九等,因为物资缺乏,一般客人不设酒席招待。这些一般客人,包括下乡驻村工作队员,经常来往的亲戚朋友。如果是下乡工作队员,他们一天交1斤粮票,3角钱。吃得飯只是比平时齐整一点,需要主食是主食,菜是菜。包括饅头,玉米面窝头,杂粮餅子,小米粥,玉米糊糊,面条,炒时令蔬菜,凉拌菜,咸菜等。如果是经常来往的亲戚朋友,主要吃饺子,面条,大锅菜等。如果是不常来往的至亲好友,需要酒席招待。农村一般都是在春节前杀一头年猪,猪头,下水制做酒菜。猪肉除春节食用外,其余留做腌肉。春节期间酒菜,一般各种炒肉,下水,鸡蛋,豆腐,***。如果是在平日,就只有腌肉,鸡蛋,豆腐,蔬菜,粉条等招待了。
那时候,最隆重的还是婚丧嫁聚了。主人家一般要摆几桌酒席,每桌一般要八个凉菜,八个热菜。主食大锅菜配馒头。当地产的白酒,也是农村比较隆重的了。
地址关中:三年困难时期差一些,中午有清油白面吃就不错,当时还有棉籽油。平常年份刚到路途辛苦,三个荷包蛋卧红糖水,中午一吨哨子面,下午临走前油饼小菜,好的家庭炒菜。过年过节除外,另备好吃喝。
我是60后,看到题主的问题,让我想起了记事以来70年代,我们家是如何招待客人的。
我是农村人,亲戚朋友也大都是农村的。姥姥,姨家是相邻的河间沙河桥,也是我们当地人所说的河西。记得每年中秋节前后,亲戚们会来我家看她们的姑妈,姨妈。她们来的时候我记忆中最想吃而且吃不到的就是:拿纸包装裹的大圆点心,也就是桃酥,再有就是几块芝麻角糖。她们的到来,妈妈把家里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来,在掺入些红薯面和在一起,到菜园里摘个北瓜擦成丝,从猪油罐子中侩勺腥油,再取出一方子腊肉切成丁,一家人就开始准备包饺子了。我们家兄弟姐妹六个,一般来的亲戚舅表姐姨姐也5.6个。她们都说我妈做的饭好吃。到吃饭的时候,一般先让亲戚们先吃,我们后吃,她们饭量大。所以说,经常会吃连汤带水的饺子。那诱人的大圆点心只有弟弟妹妹们解馋的份,我这上有哥姐下有弟妹的人,只有享受流哈喇的味道了。
亲戚们走时,我们会到树地给他们摘一兜子大枣,小枣,甜面梨。这也是我们这的特产,姥姥家那边被当地人称之为涝洼子,没有这些果子。
有哪些打发时间的手工制作推荐?
看你的喜欢。
1,编绳。淘宝上的彩绳和珠子都很漂亮,按照网上编绳教程,一步步跟着学,会做出漂亮DIY的手绳。
2,折纸。折纸的***和电子书都好找,学着折折,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捏泥。陶泥、轻质粘土、黄泥、珍珠泥,看你喜欢什么样子的。有质感的陶泥,黄泥。好操作的轻质粘土,珍珠泥啥的,看个人喜欢。
难一些的如下:
4,插花。花艺是有***课程的,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5,毛线编织,这个我是学不来,几根毛衣针,把毛线编织成各种衣服,帽子,还是需要一段学习时间的。
6,烘焙。这也是不错选择,不过提前要准备烤箱啥的,烘焙的食材也要提前准备好。
手工,只要是自己喜欢就好,想成为爱好,可就需要坚持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