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特产籺?
高州人做的水煮籺用的是糯米粉,馅料是猪肉、花生米、葱花、韭菜、冬菇、木耳、虾仁、沙姜等材料。
做法:
1,首先把香菇木耳虾米提前泡好,把瘦肉、香菇、马蹄、剁碎,葱、韭菜切粒,把花生炒熟去衣拍碎、洗锅加花生油把拍碎的沙姜炒香,然后放入猪肉末、虾仁炒熟,加上已经切碎的香菇、马蹄、木耳、虾仁、翻炒熟之后,加上葱花、韭菜粒,翻炒半熟拿出来备用,调味料根据个人喜爱,生抽、豪油、鸡汁、盐要适量。
2,把糯米粉加上适量开水、花生油搓成籺粉团,准备开始包籺。
3,像包饺子一样包好籺。
4,先把锅中的水煮滚,然后一个一个把籺放入锅中,当籺浮起来的时候,籺已经熟了。生煎,就是把已经做好的籺放入烧热的锅中,加入花生油,慢火翻煎熟就可以食用了。
广东茂名高州市是一座籺文化浓厚的千年古郡,当地人对吃籺有着深情执念。在高州品种繁多的特色籺美食中,水煮籺是其中代表。
高州水煮籺又名水籺、煮汤籺,它形如半月,又似鸡冠,两头尖尖而中间饱满,像被放大了几倍的饺子。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要先将糯米碾成粉,用热水拌匀搓成团,再分成大小一致的小团团,并压扁成圆形的薄籺皮,然后将事先调好的韭菜、猪肉、白萝卜、花生、虾米等馅料放入籺皮中,最后将籺皮对开包起来,并用拇指和食指沿着缝边将籺皮捏紧实。
水煮籺用靓汤即煮即食,口感软糯润滑,荤素得当的馅料搭配香浓的汤汁,一口咬下去,回味无穷。
籺,岭南地区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小食。分布在粤西茂名和湛江的赤坎、霞山、麻章、吴川、廉江、遂溪以及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地。
籺(读hé),粤语发音类似“@”,字面释义与作物相互关联,是稻谷,是麦,是粗食的产物。
用料:水450克,开水250克,糯米粉450克,油20克,碱水30亳升,***糖一块。
做法:
一、在面盆中倒入糯米粉,油,碱水搅拌均匀。
二、将开水煮沸腾,加入面糊中,用电动打蛋器快速搅拌十分钟(或者手动快速搅拌也行)。
三、在容器内表面抹油,倒入面糊,开水上锅蒸40分钟。用筷子插入拨出没有黏上面糊即可。拿出冷却。
四、在锅内加入适量水和黄糖片熬糖水,冷却,加入切块的小米灰水籺即可食用。
湛江这个城市怎么样?
湛江是中国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粤西沿海地区,毗邻南海,拥有丰富的自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以下是湛江的一些特点和概况:
1.地理位置:湛江位于广东省西南沿海,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泛珠三角区域的一部分。它毗邻香港、澳门和广州,拥有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
2.自然***:湛江地处南海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海洋***。该地区有大量的渔业***,是中国最著名的渔业基地之一。此外,湛江还拥有丰富的矿产***,包括石油、天然气等。
3.经济发展:湛江经济以渔业、能源和化工为主导,同时也涉及制造业、旅游业等领域。渔业是湛江的传统支柱产业,石油和化工业也在湛江得到了长足发展。
4.自然环境:湛江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其中比较著名的自然景点包括徐闻白沙岛、遂溪丹霞山、雷州湾等。这些地方都是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5.食物文化:湛江以海鲜闻名,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各种新鲜的海产品,如鱼、虾、蟹等。湛江的地方特色美食还包括徐闻蚝烙、遂溪炖猪肉等传统菜肴。
总体而言,湛江是一个以渔业和化工为主导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美食文化。它在中国南部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地理地位。如需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您咨询当地***旅游局或者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1、 + 2、 + 3、1. 湛江这个城市还不错。
2. 首先,湛江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和美丽的海岸线,因此在自然环境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其次,湛江的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适宜居住。
此外,湛江也是广东省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有着繁荣的经济发展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对外交流和贸易也比较便利。
3. 如果你喜欢海洋风光和海鲜美食,湛江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外,湛江还有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如琼山小镇、东海岛等,可以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总体而言,湛江作为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有谁?
大家好我是小黑说到农业科学家还是挺多的。第一,是马世钧。原辽宁农科院院长,***院北方旱地考察团团长。
第二,是侯光炯。原西南农科院
第三,是吴瀛洲。吴是山西三皇五帝之乡,洪洞大槐树之乡的农民骄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
畜牧业和动物营养学专家---张子仪
动物***及免疫学专家---沈荣显
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
核农学家---徐冠仁
作物遗传学专家--傅廷栋
土壤微生物专家--陈华癸
细胞生物学家---施履吉
土壤肥料植物营养专家--刘更另
刘大钧院士
植物生理学家--施教耐
微生物学家--陈华癸
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陈秉聪
陈文新:“中华根瘤菌”第一人
植物遗传与育种学专家---刘大钧院士
农业工程与农业机械学专家---曾德超
小麦专家---余松烈院士
植物免疫学家---李振歧教授
曾德超
王林安
农业博士马承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玉米之父:李登海。小麦之父:李振生。39个玉米新品种:程相文。海稻之父:陈日胜。蔬菜育种专家:方智远。还有很多的农业专家:庄巧生、徐冠仁、傅廷栋、徐华癸、刘更另、陈文新、马承伟、刘大钧、王明庥…还有很多优秀农业专家。
这顶桂冠非袁隆平莫属,我给袁老起了个名字叫:“世界的粮食之父。”
袁隆平有一个梦想,叫禾下乘凉猛,他说他希望水稻能长到高粱那么高,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亩产能达到1000公斤。
从六十年代到现在,袁老就奋斗在水稻培育一线,多年来让水稻的产量一升再升。现在他在青岛实验的海水稻也获得了成功。
董青岛供稿。
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
当代四大农业科学家
马世钧。原辽宁农科院院长,***院北方旱地考察团团长。
侯光炯。原西南农科院院士。
袁隆平。湖南水稻研究所所长。水稻杂交之父。
吴瀛洲。吴是山西三皇五帝之乡,洪洞大槐树之乡的农民骄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为首选。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李振声,遗传学家, 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程相文,在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53年时间里面,共获得47项科技成果。引进和选育了39个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由他主持育成的玉米新品种“浚单20”在200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玉米主导品种,“浚单20”目前已成为黄淮海夏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加社会效益150多亿元,成为玉米育种界的神话。
陈日胜,海稻86培育者。称为“海稻之父”、“海稻的缔造者”。有媒体甚至称其培育的海水稻,是“一个种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有望解决全人类的吃饭问题。就连袁隆平也称他为“国内最早发现耐碱性强、抗病性强、生命力强的野生海水稻的专家之一”。